约伯记第八章
第 8 章
伯 8 章 > 比勒达的论点与以利法的有何异同?
8 章 约伯在质疑神的公义时仍声称无辜,令比勒达很不满意。比勒达有关神公义的论点的基点是对的,但他对神公义的概念却是错的。比勒达的论点是:神不可能不公义,神必不惩罚义人;因此,约伯一定是不义的。比勒达认为,运用他的论点时没有例外。像以利法一样,比勒达也错误地认为,人们只是因为犯罪而受苦。比勒达甚至比以利法还欠缺同情心。他说约伯的儿女是因为他们所行的恶而死的。有关比勒达,请参 27 章的附表。
伯 8:14-15> “没有自己的房屋总是缺少安全感”,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8:14-15 比勒达错误地认为,约伯是信靠神以外的其他保障,所以他指出约伯所信靠的必将倒塌(“他所仰赖的必折断”)。安全感是人生的一项基本需要,人们会不惜一切去寻求保障。然而我们的金钱、财产、知识和人际关系终会失去和变为无用,只有神才可以给我们永久的保障。你生命中寻求的保障是什么呢?它们是恒久的保障吗?若你以神作为你生命的保障,那么你便不会被不安的感觉侵蚀。──《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伯记第八章
古人的教训(八 1 ~ 22 )
比勒达所说的在本质上与以利法的没有什么不同,两人都是说“神是公义的,祂赏善罚恶”。所不同的是比勒达根据古人的教训,进一步肯定约伯有罪。
.受苦的原因( 1 ~ 7 )──比勒达责备约伯口出狂言之不对后,即开门见山地说是因为约伯的儿女犯罪遭报而死,暗示约伯亦犯了罪,他所以仍活可能是犯罪较轻。因此他劝约伯向神认罪,只有罪得洁净的人才会兴旺。
.古人的权威( 8 ~ 10 )──比勒达认为古人已研究过一切真理,他们所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今人相比之下几乎等于零,再不会有什么新发现了。以此推论,约伯受苦不可能有别的解释,必是犯罪遭报。
.自然界的比喻( 11 ~ 19 )
1. 正如蒲草和芦荻需要水,人也需要神的恩典,离了神,人的生命就会枯萎。
2. 像蜘蛛网一样容易破裂,不敬虔的人倚靠房屋财物的结果,也是这样容易转眼成空。
3. 像植物虽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可是一被拔出,就不再存在而被别的代替了。不敬畏神的人其景况也是如此。
.两条路( 20 ~ 22 )──世间只有两种人,即完全人与恶人,神扶助完全人使他喜乐欢笑,却刑罚恶人,使他失去一切所有的。比勒达的推理法是看果猜树,约伯如此这般可怜的光景,恰像恶人的结局,所以必是约伯犯罪了。
比勒达这样推崇古人所作的结论,对约伯有何帮助呢?
祈祷 神啊,求助我欣赏前人的贡献,但不会过分高举传统。 ──《新旧约辅读》
约伯记 约伯记 第八章 注释
8:1-22 神公义无私
另一位朋友比勒达发言。
1-7
责备约伯言论偏激、空洞无物,力证神的公义,表明恶有恶报,约伯
的苦难也许出於他儿女犯罪之故,然而他若谦卑、自洁,必再蒙神的
怜悯。
8-10
比勒达考察过往历史及经验,一再指出恶有恶报的不变法则。
11-19
不敬虔的人像发旺生长的蒲草,很快枯槁;他所倚赖的并不可靠,终
必湮没。
17-18
恶人的倚靠犹如根绕石头而生,往石地下伸展,但时候到了,
终被除灭。
19
「这就是他道中之乐」:恶人所有的快乐十分短暂。
20-22 总结
约伯若悔改归正,神必定赐福。
22
「披戴惭愧」:作者把「惭愧」比喻为一种衣服,恶人披在身
上,人人都看得见。
思想问题(第 8章)
1 试从比勒达的言语找出他一套定型的神学,当中那些方面是正确
的?
那些犯有错误?参彼前 2:21; 来10:32-34。
2 比勒达认为苦难是神刑罚的具体表现,人要悔改归向神,以脱离
苦难。
苦难除了是刑罚外,还有什麽其他的意义呢?
参林後 1:4-5; 12:7-9。
约伯记第八章
比勒达
请你查问前代(八 1-22 )
在狄更斯的小说《 旦彼与儿子 》( Dombey and Son )里面,说到一位菲德先生,指‘他像手摇风琴的一种人,经常来来去去奏那几首曲调,毫无变化。’那三个朋友从这时起,正当他们和他们面前那个受苦者之间的裂缝愈来愈阔之际,几乎符合这种情况。但在比勒达来说就尤其恰当,他在这里被引进来,对约伯的咒,作了十分戏剧性的衬托。再没有比这两个人更加不同了。作者仿佛知道他的读者会因约伯在第七章的大胆无礼而万分震惊,遂决定立即对抗那些咒,而且用它最倔强又最不妥协的话,以一直感动他的正统信仰作这样厉害的抗议。我确信他要读者们因比勒达的无情(正如这卷书通常美妙地表达的)而震惊,正如他们因约伯那些无礼的问题而震惊一样。
(一)
比勒达的第一首曲调是最简单的曲调,按定义上帝是不会做错的。他的第二首也同样简单:上帝赏善罚恶。但在他的演唱曲目中没有关于不该受苦之问题的曲调。在他看来,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上帝的世界中那更大的邪恶和悲剧的问题也成为不存在的。每一代那些多么使人感到混乱和悲哀的大灾祸,和在我写这些话时,每日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埃塞俄比亚饥饿儿童头胪萎缩、肚腹肿胀的惨状,这一切绝不会令这个半盲的教条主义者皱上半条眉毛。
在比勒达对他熟悉的人类宣判刑罚以前,对现实作的唯一让步是对时间尺度的看法:有时会延迟授予适当的奖赏。在此他给约伯找到一个出口。他对约伯愤慨地向天发出那些问题的含意,感到非常气恼(称那些问题为‘狂风’,他的意思大概不只指它们乃空洞浮夸之词,而且对那些古老且为人珍爱的信仰加以毁灭性的威胁),而且深受诱使要为此把约伯列为恶人。然而 假如 他确实是清洁而且正直,正如他从前的生活所显示的,又 假如 他立即终止他对天道疯狂的攻击,转而向上帝谦卑的恳求的话,那么,对于约伯来说就可能仍然有希望。他的儿女已经死了,所以他们必定是犯了罪,不可能有别的解释;因为上帝对祂的仇敌是公正的。但约伯仍然存活,而且还没有受苦到那种情形。上帝可能仍然要判定他从前的良善强过他现在的背叛,若是央求得够适当的话,上帝甚至可能引进所期望的祝福日子;因为祂对属祂的人也是仁慈的哩!
(二)
把比勒达勉强的承认(在‘假如’的子句内, 6 节上),与以利法热切承认约伯遭灾病前的模范品德相对照,是有启发性的。注意比勒达怎样直指约伯的儿女早死乃因他们的罪,也是有启发性的。他作出非常无人性的错误判断而无良心不安,那种判断,是我们的主在西罗亚楼事件(路十三 4 )和那生来瞎眼的男孩那件事上,毫不含混地谴责的(约九 2-3 )。最后,留意比勒达怎样避免提出约伯乃受上帝试验或被上帝惩治的可能性,和包含在那个民间故事中无辜受苦问题的答案,以及用以利法在第五章末了的言论自娱,也是有益的。比勒达十分愿意他所指的那一类恶人被剪除净尽。在他看来,正如在箴言书里面一样,人类分为两种人:智慧人和愚昧人,或──同一回事──义人和恶人。而且教义指定他们的命运应与他们所作的相称。例外的情况间或发生──恶人昌盛,义人受苦──而且这些令他烦恼;不过他乐于把这些交给上帝──一位暂缓定意执行其法规的上帝。若问为什么祂容许这些例外,这举动在比勒达看来是不敬虔的;在他看来,惯常模式获得保持就足够了。
简言之,这是传统的 两条道路 的教理,在诗篇第一篇有十分简明的陈述,现在比勒达宣布( 8-10 节)这是一般公认的智慧的总和。他断言,比起固执地像约伯依据我们自己短暂、孤立而又单一的经验去争论(或比如以利法所作的,就那件事谈到获赐私人异象的新真理),和依赖我们祖先历代以来流传给我们的教训要好得多了。这世界上那些黄金年代的人物(在希伯来人的传统中,像挪亚或亚伯拉罕这样的族长)活得长久而又丰盛,他们已苦心摸索出人类行为的原则。其余通情达理之人,在这较微不足道的世代不多的岁月里获派定要做的,便是聆听并默想古时的智慧,且使那智慧成为他们自己的。
比勒达在他那冗长的总结中稍微改变了方针,不过实际上他只是重申他的基本立场。他首先描述( 11-19 节)所有忘记上帝的人充沛的活力会突然消失。他们像埃及的蒲草,和生长于尼罗河沙洲的芦荻(请参创四十一 2 ),水多时便很茂盛,没有水时便比任何其他青草都更快枯萎。支持他们的一线希望(他像约伯在七 6 ,用同一的双关语)便突然消失了。他们信赖的是蜘蛛网(希伯来文是房屋),因此他们依靠他们自己的房屋时,房屋也会倒塌。他们是深深扎根于石堆的坚柶植物,但园丁把它拔出来时,它便在路上腐朽,并被别的植物取代了。他们‘喜乐’的方式便是这样。
但上帝不会这样丢弃完全无可指摘的人( 20 节),在此我们注意到改变的出现。较早以前怨恨的语调沉默了,而那些条件亦消失了。现在假定约伯是无可指摘的,他在流泪(请比较诗一二六 2 ),并在那些恨他的人挫败他之后能期待喜笑。
(三)
对这一段以如此不客气语调开始的言论来说,这个结语似乎颇为宽宏。但哪一部分给我们显露出比勒达的真面目呢?我们考虑到他根本未说话以前,他自己已受到约伯那样令他难受的谴责,比勒达在他最后那些话语中成功地使措辞变为温柔,这可以说是他的光荣,他给予他的老朋友有复元的盼望。然而他开头所用的那些强烈的、尖锐的而又无可避免的‘假如’给我们留下恶劣的印象。以利法的言论中便没有这样的情形。而且比勒达对约伯不幸的家人卑鄙的裁判,充分表明他内心的真正状况。我自己面对比勒达言论的印象是,他并非衷心相信约伯为善良的人,他差一点以反调作结,并在绝望中作最后的努力搭救他昔日的朋友,免得他沉沦。
绒手套里隐藏一个心胸狭窄而固执的保守者的拳头,他连一丁点儿异端的迹象也不能容忍。这一字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选择’;换句话说,这是指一个人对宗教问题既有自己的见解,又像比勒达一样,发现让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发现重要的一点是:他不像以利法,不论怎样都不向约伯采取理智的行动,而坚持一种对正统信仰的诠释,甚至比在这个民间故事所信奉的正统信仰更狭窄。在此已经这样严格地划上底线了,像约伯这样一个受苦和埋怨的人,他会被挤进唯一的裂缝,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他意识到审判之斧已高高举起,而且就要以最凶猛之势落在他身上,这种做法在宗教团体中(就是在像比勒达一样的人管理的宗教团体中),似乎是为那些背道的人所保留的。──《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约伯记
4. 比勒达首次发言(八)
比勒达的名字有 " 争竞之子 " 的意思,这确实十分恰当,因为这个约伯的朋友似乎真的喜爱争竞。雷特欧将比勒达和以利法在风格和知识上作比较:
也许以利法的言论显得欠缺礼貌和尊严,再加上约伯对神有激烈的指控,故他有一些苛刻的指责。对属神的原则一无所知的比勒达,他是绝对崇敬神的尊荣,不容许祂被控诉。在这事上他肯定是对的,但他无法游说约伯,因为他的思想有根本上的谬误。其实,神必惩治罪,而约伯确实是罪人,因为他正是受着惩罚。 11
八 1 — 7 比勒达控诉约伯不负责任和咆哮,神惩治奸恶和奖赏正直,他维护神的公正。他毫不留情地说,约伯的儿女因得罪了神而遭受毁灭。这没有证据指出,纵然曾经有,这样对一个遭受伤痛和苦难的人说,实在是残忍一点。比勒达说,如果约伯殷勤的转向神,仍然有从神而来帮助的希望。
约伯记 8:6
你 若 清 洁 正 直: 比 勒 达 的 争 论 本 质 上 与 以 利 法 相 同。 若 约 伯 诚 然 正 直, 神 必 证 明 他 的 义。 然 而 神 没 有 为 他 辩 白,
那 么 他 一 定 作 了 恶。 比 勒 达 这 样 争 辩 是 因 他 相 信 神 是 公 义 的, 所 以 不 会 使 义 人 受 苦 (3~4, 20 节 ) 。 后 来 神 指 出 了 比 勒 达 的 错 误 (42:7~8)—— 基 督 在 十 架 受 死 更 证 明 比 勒 达 的 不 是, 因 神 没 有 使 自 己 的 儿 子 免 受 苦 难 和
约伯记
注释
八 1-22 比勒达第一次发言:「你若是无罪,就不会死」
比勒达就像其它几位朋友一样,相信苦难是一种惩罚,而约伯子女的不幸死亡,便证明他们是犯了罪。以利法假定约伯本质上是个义人,虽然他因着某些过错而暂时遭到神的惩罚,这也是凡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比勒达对约伯是否义人这点,却没有那么大的信心。他给约伯的一切鼓励,全在乎「你若清洁正直」( 6 节)这个前设的条件。比勒达对约伯并无敌意,但他却劝约伯扪心自问;因为除非他清洁无罪,他才可以从灾难中获得救拔。
比勒达的说话( 8-19 节),主要是在有果必有因这个主题上加以发挥;恶人的死亡是说明这个主题的例子。这番言论以比较欢欣的语调作结( 20-22 节),而他给约伯的信息是:「你若是无罪,就不会死。」
八 2-7 「你儿女和你自己的死」
比勒达的基本观念,是神不会「偏离公平」的( 3 节)。倘若神要使人受苦,一定是那人罪有应得。约伯儿女的情况便证明了比勒达的观点:「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 4 节)。相对来说,约伯没有死,就等于他没有犯了该死的罪。约伯能做的,就只有在祷告中「寻求神」( 5 节),他「若清洁正直」,神必会听他的祷告。在比勒达的观念中,一切都是简单直接的:人会因着他不同的表现而有不同的命运。
八 8-19 「有果必有因,正如恶人的例子所证明的」
比勒达把立论诉诸传统(正如以利法在五 27 所做的一样),因为他本身的经验不足以处理约伯受苦的神学问题。他用两幅自有结论的图画( 11-13 、 14-19 节),透过大自然的比喻来形容不虔诚者的命运,目的是要指出,当出现惩罚的时候,必然等于有罪。第一幅图画,从蒲草植物因没有水而枯死来证明这点,然后便立即比喻恶人的命运。到了第二幅图画,则用蜘蛛网的比喻,来象征恶人的信心是不长久和不可靠的( 14-15 节),又用到植物被连根拔起,来比喻不敬虔的人之毁灭。
八 20-22 「你仍有盼望」
比勒达以一个充满盼望的语调作结:「神必不丢弃完全人」( 20 节)。而他显然相信约伯可以证明自己是这样的人。可惜,对约伯的处境来说,比勒达的智慧过于肤浅。而且,这里还带出了一个残忍的讽刺。因为假若约伯依从比勒达的建议去「寻求神」( 5 节),并运用他的敬虔去使自己脱离苦难,他岂不是在无意之间证明了撒但是对的──约伯敬畏神,只是为了赏赐?
约伯记第八章
iii. 比勒达(八 1 ~ 22 )
1 ~ 3. 约伯与他朋友们之间的不一致,在比勒达的第一篇讲论中变得更为扩大。他并不是像以利法一样谦恭有礼地开始的,而是粗鲁地指控约伯是一个饶舌的人,猛烈但却空洞( 2b 节)。摩法特的译文──“凶猛而混乱的言语”──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比勒达在他有关神与人的讲论中作客观的分析,结果呢?他就成为一个灵巧但肤浅的思想家,他是一个道德家。在他简单的神学中,每一件事都可以根据两种人来解释──完全人( ta{m , 20a 节;伯一 1 所用的)与鬼祟的恶人( h]a{ne{p , 13b 节);在外观看来是一样的,但神却把他们分开来,使一个兴盛,另一个毁灭;他并且暗示说事情永远都是这样,不然就是怀疑神的公平。而根据比勒达的说法,这就是约伯正在做的,所以他说:
“ 神 ( El ) 岂能偏离公平?
全能者 ( Shadday ) 岂能偏离公义? ”
这两行证明了跨越两个平行行的诗歌笔法,这些字组成了一个片语;这不是同义平行句,因为神的名字是 ' El
Shadday ' (译注:“全能的神”),而祂所做的事是“真的公平的”( mis%pat]
s]edeq )。两行的动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整个等于是一个单一的句子:“难道全能的神会颠倒真正的审判吗?”
4 ~ 7. 约伯没有说过这些话,他相信神的公平,但他无法看见。书亚人在约伯无法回答的问题中看出危险的暗示来;因为神的行动是配合人的行为,他能够回溯出理由来,一定是约伯的 儿女 犯了罪。这是逐渐接近事情的核心了,因为约伯曾经非常关心这一点,并且为了他们的罪(甚至是隐藏的罪)而献祭赎罪(伯一 5 )。比勒达并不认识赦免的可能性,没有什么可以介入罪与其后果之间。唯一的选择就是 清洁正直 ( 6a 节;第二个字是在序言中用来指约伯的一个字)。在这个基础上,约伯可以 寻求 神,就能获得赏赐,神必使约伯富足(和合本、修订标准本之 起来 的另一可能译法),恢复属他的财产 222 。
这样,他的生活一定会从小起点变到辉煌的结局( 7 节)。有些释经学者认为 恳求 ( 5b 节)──直译为“恳求恩宠”──的劝勉与前面的思想不一致;我们不应该认为这里表示比勒达赞同恩典教义,神的恩宠是公义的赏赐,而不是悔罪的赦免;在这一方面,他比以利法更为严厉。
8 ~ 10. 就像经常发生的一样,论据越弱,陈述得越有确信。比勒达诉诸于古代的智慧,仿佛他正在说的是普通常识一样。在这一小段中,有着轻微之讽刺文学的笔触;约伯记的作者在此似乎要暗示出他这本书的目的之一:要质疑这类的传说,打败那盲目地持守它的人。比勒达与约伯从相同的起点开始: 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 ( 9b 节;参七 7 、 16 );但他们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两个人都承认:我们 一无所知 。一个人有限的经历必须由过去所累积的经历来扩大,或更好是由黄金时代起初较纯的智慧来扩大 223 。追念 224 列祖 225 的寻索结果,是可靠知识的来源。
11 ~ 19. 作者并没有把比勒达塑造成不重要的小人物,这是他的部分技巧。他说的话陈述得非常好,并且是用最好的诗歌写成的。他跟着对恶人的毁灭所作的描绘是非常出色的,这跟以利法在伯五 17 ~ 26 对善人所作的愉快的描写恰成一对。
它是以修辞疑问句开始的: 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 ? 226 即使有非常繁茂的叶子,但除掉宝贵的水气,它们就 比百样的草先枯槁 ( 12b 节)。相关的材料再次被诗歌给分散了,硬要把它们凑在一起,会冒渎作者的艺术。所以,他在 16 节继续描述 不虔敬人 ( 13 节) 227 的蔓延。首先,“他在日光之下带着汁液而膨胀”(德里慈),“他们吸枝 228 爬满了他的园子”( 16 节)。这类的繁盛并不比 蜘蛛网 好( 14b 节),他自己的社( 本地 , 18 节)将会否认他,除非“ 我没有见过你 ”这句话是代表神的弃绝(参太七 23 )。在这里的 本地 这个字似乎往回连到七 10 ,多少带有恶意地暗示:约伯的前景就像恶人的一样。
遗憾的是,由于原文含糊不清,这首乐章在第 19 节的高潮因而蒙上乌云,没有人能够穿过。几乎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以上的意义或含义,结果译本为读者提供了较广的选择范围。 乐 这个字含有暗讽之意,但许多较不重要的改变可以产生相当不一样的结果,诸如新英语圣经的“它的生命必要枯萎”(参思高:“看,它要腐烂在路上”)。
20 ~ 22. 比勒达沿着智慧教训常见的路线,将他对恶人与义人相反的命运所作的分析撮要起来。枯萎之草与繁茂之树的比较是常见的比喻,那些信靠耶和华的人就像在灌溉河道旁繁茂的农园一样(诗一 3 ,读作集合名词),信靠自己的人就像沙漠中矮小的灌木一样(耶十七 6 )。 完全人 ( 20 节)的欢呼声,必因神恩典的额外证明──他的仇敌的降卑( 22 节)──而提高。
这就是比勒达的智慧,作为生活的一般指引是有帮助的;但是,当神的朋友们是那些受到最大苦难的人时,这智慧则是陈腐的,甚至是残酷的。比勒达将一切简单地划分成善与恶,约伯很久以前已不再这样把人划分为此两种。他知道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他希望能够藉着赦免而蒙神赐福(伯七 21 )。他已经享受过那个关系,并且──身为神的“仆人”(一 8 )──已经达到那截然不同种类的、只有藉着信心才有可能的完全(一 1 ,八 20 )。比勒达断言说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 ( 20a 节),使他成为那些以同样逻辑讥诮耶稣之人的先导:“祂倚靠神,神……可以救祂”(太廿七 43 )。约伯有着较小的加略山,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加略山;但是当我们知道神对耶稣的弃绝时,我们的受遗弃就永远不会再像约伯的那样黑暗了。
222 第 6 节最后一个片语的一般译法,如和合本之 公义的居所 (参吕译、思高、 RSV 、 Gordis ),不仅忽略了我们在五 3 的注释已经指出之广义的 na{weh ,也忽略了 s]edeq 的法律含义,这个字在第 3 节译作 公义 。而且,这里所用的动词 s%ille{m 字面的意义可能是“使健全”,而不是“偿还”;然而,后者的意义的确适合比勒达严格的律法主义,参第 20 节。
223 片语 前代 (直译:“第一代”)的精确意义被很多人讨论过。
224 H]e{qer 的意义是“调查”,或是指已经由列祖完成的调查( RSV ),或现在研究他们的发现。无论如何,根据第 9 节看来,其中暗示着古人的长寿容许他们洞察出我们不再能够获得的事。
225 希伯来文直译的 他们的列祖 曾经引起许多的讨论,产生许多解决的方法。费兹梅〔 J. A. Fitzmyer ;根据 W. F. Albright 在 Yahweh and the Gods of Canaan , 1968,
p.142 ( p .124 in the London edition )〕提议作“他们的鬼魂”;但是,不单比勒达不可能是在推荐降神术作为从过去获得知识的方法,布罗梅德( Blommerde, Northwest Semitic Grammar and Job , pp. 50f . )现在更举出类似的例子来支持传统的读法,就是相当符合平行体的。
226 关于这种谜语的智慧特性,请见六 5 、 6 的注释 ;参 Gordis,
pp .178f 。
227 这个字在约伯记中是很重要的,用了八次,有不同的含义,这里似乎是指一般的含义,因为没有列举特殊的罪。
228 这里可能是玩弄字技,因为集合名词 yo{naqto^ 是子孙的一个简单比喻,同时意味着很快成长与吸奶的孩子。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伯记
约伯记第八章
8:1 约伯的另一友人比勒达发言。他不理约伯痛苦的呼喊,反施冷酷的责备。他不相信神会不公平,约伯儿女乃因罪而死亡。约伯须谦卑痛悔向神认罪,才能脱离苦难。
以利法根据所见的异象发言,重心为神的启示,比勒达则以古人的智言慧语为依凭,道理本诸传统的经验和智慧。比勒达力言犯罪乃人受苦之因。他深信约伯有罪,责他说话太狂妄。他的谈话分三部分:1,确认神的公正(2-7节);2,引述古人的智慧(8-17节);3,结论(20-22节)。
8:11
比勒达指出人若没有了神,就象制纸用的蒲草无水又无泥,无法生长;生命本身的力量象蛛网一样脆弱,象爬墙的蔓子很易连根拔除(17节)。没有了神,人间欢乐短暂可笑(19节)。约伯须认罪才可得福(21-22节)。
8:19 “他道中之乐”:也可译为“他(蔓子)的生命奇短”,虽有欢乐也极短暂。全句语含讽刺。
8:20 最后三节为比勒达陈词的总结,重申神是公正的,约伯若能听他的劝告,善人必得福,恶人必遭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