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站生活小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服务 > 圣经查询 > 撒母耳记上

旧约 - 撒母耳记上(1 Samuel)第6章

约柜在非利士的地方停留了七个月,
非利士人不知所措,就求问他们的祭司和占卜家,说:“我们应当怎样处置上帝的约柜呢?我们把它送回原处的时候,应该带些甚麽礼物呢?”
祭司和占卜的建议说:“你们带上礼物,作为赎愆祭,那麽传染病就会停止了;你们也知道上帝为甚麽不饶恕你们了。”
领袖就追问说:“我们该送些甚麽东西作赎愆祭呢?”他们回答说:“你们就送五个金痔疮和五头金鼠吧,因为你们作领袖的和全地各个大城小乡的居民都没有逃过这次厄运。如果你们送上这些礼物,又赞美以色列的上帝,也许他就会停止对付你们和你们的神了。
领袖就追问说:“我们该送些甚麽东西作赎愆祭呢?”他们回答说:“你们就送五个金痔疮和五头金鼠吧,因为你们作领袖的和全地各个大城小乡的居民都没有逃过这次厄运。如果你们送上这些礼物,又赞美以色列的上帝,也许他就会停止对付你们和你们的神了。
你们不要像法老和埃及人那样顽固,不等到上帝重重地惩罚他们,总是不肯让以色列人离开。
现在,你们快去准备一辆新车,把两只刚产下小牛、从没有负过轭的母牛套在车上,然后把它们与小牛隔离。
你们要把主的约柜放在车上,又将载着金鼠和金痔疮的箱子放在旁边,然后任由那些牛到它们要去的地方。
如果它们走过我们的边境到伯示麦去,你们就知道这些灾害是上帝降给我们的。如果不是,便知道不是他击打我们,是我们偶然遇见的。”
於是,他们就照着吩咐准备一切,
又把主的约柜和载着金鼠以及金痔疮的箱子放在约柜旁边。
那些牛一边跑一边叫的,一直跑到伯示麦去;非利士的领袖随着它们,也直跑到伯示麦的边界。
当时,伯示麦人正在山谷里收割麦子。他们看见约柜,就非常高兴。
车子来到一个名叫约书亚的人的田间,就在一块大石旁边停下来。非利士的领袖拆毁了车子,用来生火,又杀了那两头牛来献给主作燔祭。
利未人就来抬起约柜载着和金鼠和金痔疮的箱子,把它们放在大石上。那天,伯示麦人献上了许多燔祭和其他祭品。
那五个非利士领袖看见一切顺利,就在当天回以革伦去了。
他们送给主作赎愆祭的金痔疮是亚实突、迦萨、亚实基伦、迦特及以革伦五座城的领袖所献的。
那五只金鼠就是按着非利士的领袖的坚固城镇和村庄的数目而献上的。那块安放约柜的大石到现在仍然屹立在伯示麦约书亚的田间。
那一天,主击杀了七十个伯士麦人,因为他们窥看约柜的里面。民众为着被主所击杀的人哀恸不已,
他们号叫:“哪一个能在圣洁的主上帝面前站立得住呢?我们应当把约柜送到哪里去呢?”
后来,他们就打发使者到基列耶琳那里,告诉他们说:“非利士人已经把主的约柜送回来了,你们把它领回来吧。”
撒母耳记上第六章   第 6 章 

  撒上 6:3> 非利士人为什么要献这种赎罪祭呢? 

  6:3 这是迦南宗教对灾祸的正常反应。非利士人以为灾祸源自他们众神的愤怒。他们知道夺取约柜是罪,现在想尽方法讨好以色列人的神。占卜( 6:2 )乃是想知道献上何种礼物可以使耶和华息怒,但是他们所献上的──金痔疮与金老鼠的像,并不是神律法之中所规定的赎罪祭物(参利 5:14-6:7 ; 7:1-10 )。世人总爱以自己的方法来供奉神,却不依照神的法则来事奉祂。 

  撒上 6:7-12> 非利士人以这种奇怪的方法试验灾祸来源,却让我看到── 

  6:7-12 非利士人的祭司和占卜的,想出一种试验方法,好知道他们近来所遭遇的灾祸是否真的出于神。他们用两只刚刚生下牛犊的母牛套车,车上载着约柜,看它是否往以色列的边界走。离开牛犊的母牛,会失去本性,不照常规行走。只有以大能管理万物秩序的神,才能使这件事发生;神使母牛走到以色列地,并不是要成就非利士人的试验,而是向他们显示祂的大权能。 

  6:9 非利士人承认以色列的神,但是只把祂看作许多神只之一,并向祂求好处。这种观念令他们不理会神的规定,不愿专一敬拜祂。许多人也以这种方式“敬拜”神,他们只把祂看作成功的踏脚石,其实神远不止于此──祂是人生命的源头。 

  撒上 6:19> 约柜显示了神的爱和约,爱和守约的关系启发我…… 

  6:19 神为什么击杀擅观祂约柜的人?因为以色列人把约柜当作偶像。他们想利用神的大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争战中得胜),殊不知创造宇宙的主宰不会受人的驾驭。为免以色列人被祂的大能击杀,祂曾警告他们,甚至连至圣所之中的各项圣物,都不可随便观看(参民 4:20 ),只准利未人搬运约柜。由于他们不顺服,祂就照自己的规定来处罚他们。 

  神不能容许祂的子民妄用祂的大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祂不能容忍人轻视祂的警告,随随便便地来到祂的面前,也不愿意人因不敬虔和不顺服而一再被仇敌打败,好像士师时代一样又进入恶性循环中去。祂击杀伯示麦的人并非残忍,因为如果忽略他们放肆的罪而不理的话,就会鼓励全族人效尤,最后完全离开神。──《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