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太 11:2-3> 约翰被监禁可大有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若是你,你会……
11:2-3 约翰被希律监禁了。希律和他自己的嫂子结婚,约翰公开责备希律的这种罪行( 14:3-5 )。(有关约翰和希律的生平,请分别参约 1 章和可 6 章的人物介绍。)
太 11:4-6> 信仰道上,常有疑惑,却不敢细想,怕一旦所信的不是真的──其实……
11:4-6 当约翰在监狱中经过年余后,开始疑惑究竟耶稣是不是真正的弥赛亚。耶稣回答约翰的疑问,指出祂医治好瞎子、瘸子和聋子,使麻疯病者得到痊愈,叫死人复活和传扬神的福音给贫穷人,这些行动已经说明了祂的身分。当你怀疑自己的得救、罪是否已得赦或者神在你生命中的工作时,就应注意圣经的凭据和你生命的改变,不要转离基督,乃要转向祂。
太 11:11> 约翰在天国中竟是最小的,不可思义;那我岂不是更……
11:11 从来没有人比约翰更好地完成神给他的使命,但在神将来的国度中,所有人都比约翰能承继更多的属灵产业,因为他们会看见和认识到基督和祂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事。
太 11:12> 进入天国竟是靠人的努力,何解?
11:12 对这节经文的意义普遍有三种看法:( 1 )耶稣可能指往神那里的一个庞大运动,而这个运动的动力由约翰的传道开始;( 2 )可能反映那些激进的犹太人的期望,希望天国通过倾覆罗马而降临;( 3 )进入天国需要有勇气、不摇动的信心、决心和坚忍,因逼迫会击打耶稣的跟从者。
太 11:14> 约翰就是以利亚?以利亚就是约翰?也许是人有相似吧……
11:14 约翰并不是复活了的以利亚,但他取了以利亚的先知角色──大胆地对抗罪恶、引导人到神那里(参玛 3:1 )。 ( 有关以利亚,请参王上 17 章人物介绍 ) 。
太 11:16-19> 倘若别人嘲讽你的生活方式不合时宜,你会继续坚持走主的路吗?
11:16-19 耶稣谴责那个世代的人的心态,不论祂说什么或做什么,这些人都与祂敌对。祂挑战他们离开舒适、安全和自我中心的生活,他们就讥讽和怀疑祂。听从神可能要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有没有因此而为自己不一致的行为辩护?
太 11:21-24> 我们的城市是何模样?你知道它的需要吗?
11:21-24 推罗、西顿和所多玛都是罪恶昭彰、臭名远扬的古代城市(参创 18-19 ;结 27-28 章),这些城市都因其邪恶而被神咒诅或毁灭。伯赛大、哥拉汛和迦百农的人都亲眼见过耶稣,然而他们顽固地拒绝为罪悔改和相信耶稣。耶稣说世界上最邪恶的城市的居民见到祂也会悔改;而加利利诸城的人见过耶稣众多神迹却不肯相信,他们将要承受的刑罚,要比那些未曾见过耶稣神迹的城市的人更大。同样,每个角落都有教会、每个家庭都有圣经的国家或城市,其中的人若不肯悔改信耶稣,到了审判的时候,他们的罪将无可推诿!
太 11:25> 有人说,谦卑的人就如一只没有底的杯子,总觉得学的不够,你呢?说说你的看法……
11:25 耶稣在祷告中提到两类人:聪明人──为自己的知识而傲慢自大;婴孩──谦卑地敞开自己去接受神的真理。在你自己眼中,你是自以为聪明,还是以孩子般的信心寻找真理?惟有神才有一切的答案。
太 11:27> 从来没有人见过神,但我们却可认识祂,为什么?
11:27 旧约中“知道”不单指知识,更指一个亲密的关系,父神与神子的沟通是关系的中心,任何人要“知道”神,神一定会透过“子”,把祂自己启示给人,有耶稣把神清楚地启示给我们,让我们可以认识祂,这是何等值得庆幸的啊!
太 11:28-30> 千斤担子压肩头?你听到耶稣的应许吗?
11:28-30 “轭”是套在牛颈上的沉重木制器具,与牛要拉动的工具连在一起。人可能背负很多的重担:( 1 )罪;( 2 )教会领袖所提出的额外要求( 23:4 ;参徒 15:10 );( 3 )世人的反对和迫害;( 4 )寻找神过程中的疲惫厌倦。
耶稣把人从重担中释放出来,祂所应许的安息是指与神同在的爱、医治和平安,并不是指停止一切劳动。与神建立关系能使无意义、充满愁烦的生命变成有方向、有属灵果效的生命。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约翰的疑问(十一 1 ~ 10 )
.约翰的询问( 1 ~ 3 )
施洗约翰因责备当时管辖加利利等地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而被捕下狱。此事缘于安提帕休弃了原配,另娶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违反了摩西的律法。约翰差遣门徒向耶稣查问,是由于他以前曾公开宣布,说弥赛亚要在地上施行审判,但现今在狱中听闻有关耶稣的工作,并不符合自己心目中弥赛亚的职事,于是怀疑耶稣究竟是否他们正等候的弥赛亚。
.耶稣的答覆( 4 ~ 6 )
耶稣并没有正面回答约翰的询问,只叫他凭祂所作的加以判断。“瞎子……传给他们”是耶稣引用以赛亚先知的话,暗示自己的言行正应验了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不因我跌倒”基本上是指希望约翰的信心可藉此得到坚定,不会再觉得耶稣令他失望。
.称赞约翰( 7 ~ 10 )
耶稣对约翰的称誉,把约翰带进人生的高峰去。“风吹动的芦苇”暗示约翰不是一个懦弱而无主见的人;“穿细软衣服的人”则暗示约翰并非贪图逸乐、苟且偷安之士。约翰是一位先知,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的开路先锋。由于他的到来结束了旧约时代而开始了新的纪元,所以耶稣称赞他比其他先知更为伟大。
这段经文显示了约翰刚强的一面,但也反映出他软弱的一面。他那不畏强暴、持守真理的表现,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有时我们会在恶势力的面前放弃信徒的立场,或因害怕得罪人而不敢说当说的话。约翰这方面的表现,是值得我们效法的。然而,他却在狱中对耶稣产生了疑惑,这也反映出他对弥赛亚的职事缺乏全面的了解。虽然如此,主的帮助仍然临到他。今天我们若因面前的困境而疑惑,我们也应把问题带到主面前,向祂支取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大小的难处。
祈祷 求主赐我勇敢和坚定的信心,叫我能为打美好的仗。
称赞与慨叹(十一 11 ~ 19 )
这段经文是接续耶稣谈论施洗约翰的话。
.最伟大的先知( 11 ~ 15 )
耶稣为约翰作见证,证明他是弥赛亚的使者,要为祂预备道路。他也是人类历史上到此为止最伟大的先知,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的旧年代终结时,他站宣布新世代的来临。耶稣还从职事的角度,指出约翰就是预言中那要来的以利亚。原来犹太人根据玛拉基先知的话,认为先知以利亚要在神的审判日未到前,重返人世以作祂的开路先锋。
然而,约翰既是先锋,他在世时便不能亲自跟从耶稣和参与天国的启奠,自己也没有进入那新世代中。因此,他虽然是旧世代中最伟大的先知,却小于新世代中任何一个得神儿子名分的信徒。“天国……得了”可能是指天国被那些热切期待、决心付任何代价的人争取到了。
神愿意差遣祂的使者来到世上,但人们可以拒绝接受;神乐意向人类显明祂的真理,但人们可以拒绝察看。我们若故意对神的启示不加理会,他也不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施展作为,这就是耶稣在末了所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的原因。
.对世代的慨叹( 16 ~ 19 )
耶稣指出这世代的人是很难讨好的,他们好像孩子玩游戏,总要执拗一番,因为有些人想玩扮新娘的游戏(吹笛跳舞),而另外一些人却想玩扮出殡(举哀捶胸)。当时的犹太人就是这样,他们既不喜欢约翰那苦行式的生活,也批评耶稣那平易近人的态度,总之无论对那一方面,都会找来批评的把柄。“智慧在……显为是”(小字)指神的智慧,可以从它成功的表现上证明出来。就如约翰曾使无数犹大百姓归向神,以及耶稣将永恒的生命赐予凡愿意谦卑接受祂的人。
祈祷 求主赐我谦卑的心,叫的道能在我的生命中自由作工。
就主得安息(十一 20 ~ 30 )
.责备不悔改者( 20 ~ 24 )
耶稣在加利利地区的传道事工,普遍引起了热烈的反应,但在一些祂经常逗留的湖边小镇,情况却刚好相反。小镇上的居民虽然有不少机会听闻真理,但愿意领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耶稣严厉地责备他们的硬心,指出他们在末日审判时所要受的惩罚,比古代那些常受先知谴责的外邦城镇所受的还要大。
“哥拉泛”和“伯赛大”都在加利利海附近,“泰尔”和“西顿”是旧约时代的先知常加痛斥的外邦城市。“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西北岸,是当时一个很蓬勃的市镇。“升到天上”和“坠落阴间”,表示从极尊荣的地位降到最卑贱受罚的地步;可见所享受的利益越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重。“所多玛”是古时一个恶贯满盈的城市,她的结局是被神从天上降火毁灭。
今天在我们的亲友中,可能也有一些硬心不肯悔改的人。我们应当更加迫切为他们祷告,求主帮助他们快快回转,免致将来需要面对神严厉的惩处。
.感恩与呼召( 25 ~ 30 )
耶稣首先为肯领受真道的人感恩;同时指出神的启示只会藉祂临到谦卑的受教者身上,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结果把自己摒诸救恩的门外。耶稣随即向人发出呼唤;“负我的轭”是指“作我的门徒”。犹太教“律法的轭”是苛刻而无能的,但主的轭却是容易和轻省的。“容易”有“完全合适”的意思,表示祂要我们承担的一切,是经过仔细测量、证明是适合我们的需要和能力的。当我们走天路时,他会不断地施恩扶助,使我们的担子变得轻省,也使我们的心灵得享安息。让我们起来学习主的柔和谦卑,并且把一切的重担交托祂,倚靠祂勇敢地继续奔走十字架的道路。
祈祷 主啊,我愿意负的轭,学的样式;求赐恩与保守。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11章 注释
11:1 主耶稣继续往各城去传道
11:2-19 施洗约翰的问题与身分
2 「在监里」:见串3。
3 「那将要来的」:即弥赛亚(串4)。
约翰有此疑问,可能因为耶稣所作的(2),不符合他心目中
弥赛亚审判恶人、彰显公理的职事(参6, 太3:11-12)。
5 耶稣的答覆,见路7:22注。
8 「细软衣服」:指宫廷华服。
9-14
所引经文(10)取自出23:20与玛3:1;「我」指神 ,「你」在此指以
色列人的弥赛亚。由於约翰是弥赛亚的开路先锋(「使者」),是预
言中那要来的以利亚 ( 14, 见约1:21注) 他的到来结束了旧约时代(
13),开始了新的纪元 (12)。因此他比先知都大(9), 是人类历
史上至此最伟大的一位(11上)。 可是,他既作先锋,在世时未能亲
自跟随耶稣,参与天国的启奠(见12:28),所以比不上「天国里最小
的」门徒(11下)。
12 「天国 ...... 着了」,原意可能是:「天国猛力伸展,而猛力的
人(不顾一切把握时机的人)就争取到了。」(参路16:16)。
16-19
正如孩童执拗,既不愿玩婚嫁的游戏(吹笛跳舞),又不肯扮演殡丧
的行列(举哀捶胸),同样当时的犹太人既不满意约翰的刻苦,又反
对耶稣平易的、满有恩慈的生活方式(见串14-16)。
19 「智慧在 ...... 显为是」(见小字):在此可能指「神的智慧从
它的成功表现上便证明出来」。
11:20-24 耶稣责备不悔改的城市
21 「哥拉汛」、「伯赛大」:均在加利利海附近,是耶稣常到传
道之处。
「推罗」、「西顿」:是旧约代先知常常痛加斥责的外邦城市。
(见串20及太15:21注)
22 「审判的日子」:历史上惨遭浩劫之日,更指世界末日审判之
时。
23 「迦百农」:见太4:13注。
「升到天上」与「坠落阴间」(参赛14:13, 15): 表示从至高
的尊荣地位降到最低的受罚境地。
「所多玛」:见路10:12注。
11:25-30 耶稣的感恩与呼召
25-26 神的启示临到谦卑人
25 「这些事」:指耶稣和门徒传道治病的含意──天国的福音。
「聪明通达人」:自以为是、题恃聪明的人(参16节「这世代
」、23节「迦伯农」)。
「婴孩」:谦逊、愿意受教者。
27 神启示的媒介 ── 耶稣
28-30 耶稣使跟随者得安息
29 「负我的轭」:指跟随耶稣,从 领受教训。犹太文士常提到
「律法的轭」,耶稣在此可能影射规条主义的无能与苛刻。
「你们 ...... 安息」:跟随耶稣即走善道、得安息(参耶6:16)。
思想问题(第11章)
1 对神有所怀疑者可从4-5节得到什麽启迪?
2 16-26节里,那些人接纳耶稣,那些人拒绝 ?
神的启示与此有何关系?
今日情况相似吗?
3 细读11:28-30。这里提到什麽应许和责任呢?
4 本章圣经有否加增你对主的认识?
试综合讨论。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耶稣教训中的六种声调
在马太福音第十一章之中,我们看到耶稣随时都在说话。祂对不同的人说话,谈论不同的事物,我们听见祂的声调各不相同。将耶稣在这里的六种声调逐一研究,一定是非常有趣的。
自信之声(十一 1-6 )
约翰的经历以不幸结局。他不擅于贬低真理来迁就人,也不可能目睹罪恶而不加以斥责。他毫无畏惧地说话, 从不顾及自身的安全 。
加利利的希律王安提帕,藉到罗马去探视他兄弟的机会,勾引他的嫂嫂离开她的丈夫。他回到家里与妻子离异,与嫂嫂结为夫妇。约翰为此公开严厉的责备希律,因而招致了这位 东方暴 君的报复。约翰终于被囚禁在死海山麓附近的马开如斯( Machaerus )城砦的监狱之中。
这种遭遇对于任何人已是极大的不幸,但施洗约翰的遭遇更加倍不幸。他从小生长在旷野,终生住在空旷的户外,受尽清风拂面,穹苍为屋的生活。如今却被囚禁在四壁狭隘的地牢之中。像约翰这样的人。可能从来也没有在一所房子里住过,其苦恼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英国北部的卡莱尔堡( Carlisle Castle ),那里有一间小囚室。许久以前,曾有人把一位苏格兰的边疆酋长关在里面好几年。那间小房只有扇小小的窗户,人站在地上根本就没有法子看到窗外,在窗子的石边上,有两道磨损的痕迹,就是那位边疆的酋长日复一日,用手攀扶窗,承起自己的身体,为要看看他永远不能再在那里奔驰的绿色的山谷。
约翰的情况必定正是如此,而在他的心中开始产生许多的问题也不足为奇。他曾经十分确定耶稣就是那‘将要来的’。这是犹太人所迫切等候的弥赛亚最通用的一个标题(见可十一 9 ,路十三 35 ,十九 38 ,来十 37 ,诗一一八 26 )。一个死期将近的人经不起疑惑,他必须有把握。因此约翰差遣他的门徒来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要我们等候别人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可能蕴藏许多事情。
(一)有的人认为约翰提出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 为了他的门徒 。可能当约翰在监里跟他门徒说话的时候,他们问他:‘耶稣到底是不是要来的那一位?’约翰回答说:‘如果你们有什么怀疑,你们祗要去看祂在做些什么,这样你们的怀疑就会消除了。’如果情形确是这样,他真的答得好。如果有人跟我们争辩有关耶稣的事,或者问及祂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最好的答覆并不是用争辩来还击争辩,而是对他说:‘把你的生命献给祂,看祂能够对你做些什么?’体验基督改变人生的力量,比智慧的辩论,更能为祂作美好的见证。
(二)也许约翰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的 不忍耐 ,约翰所传的是定罪的信息(太三 7-12 )。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簸麦的工作已经开始,有洁净作用之审判的圣火已开始燃烧。也许约翰想:‘耶稣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行动呢?什么时候祂才向仇敌开火呢?什么时候上帝神圣的毁灭才会来到呢?’约翰等耶稣等得不耐烦了,因为耶稣并不是像他所期望的。其实凡是盼望严厉天谴的人,永远都会对耶稣感到失望;惟有仰望上帝慈爱的人,他的盼望永不至于落空。
(三)有少数的人认为约翰的问题就是显示 信心和盼望 之破晓的意思。他曾在施洗的时候见过耶稣,如今在监狱里,他越是想耶稣,就越加确定耶稣就是将要来到的那一位;现在他藉这个问题来投进他整个的盼望。这问题可能并不是出自一位失望者或不忍耐者,而是出自一位眼中闪烁希望之光的信服者;他别无所求,只求坚定自己的盼望。
于是耶稣答覆了他的问题。在祂的答覆之中,我们听到了自信的声调。耶稣对约翰门徒的答覆乃是:‘回去吧!不用把我所说的话告诉约翰, 只要告诉他我正在做些什么 ;也不用把我所要求的告诉他, 只要告诉他所发生的事 。’耶稣所要的是以最严重的考验,应用到祂身上,即工作与效果的考验。惟有耶稣才能绝对地。不加条件地要求人说,不要凭祂所说的,只凭祂所作的,来判断祂。耶稣今天仍向我们发出同样的挑战,祂不说:‘来!听我告诉你的话。’祂总是说:‘来看我能为你作些什么!看我已经为别人作了多少!’
耶稣在加利利宣布作成的事,祂今天仍旧在做。凡是对自己和自己的同胞,以及对上帝的真理盲目的人,耶稣都开启了他们的眼睛;凡是在正道上脚步走得不坚强的人,耶稣加强了他们的力量;凡是沾染到罪恶之病的人,得到了耶稣的洁净;那耳聋听不见良心和上帝之声音的人,能够听见;在罪恶中死亡或失去力量的人,得以复活,获得更新与爱的生命;最贫穷的人承受到上帝丰富的慈爱。
最后,主说了警戒的话:‘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这是对约翰讲的;因为约翰只领略到一半的真理。约翰所传扬的福音,是上帝那带毁灭性之圣洁;耶稣却传上帝那带有爱的圣洁的福音,所以耶稣对约翰说:‘也许我并没有做你期望我做的事,但罪恶的权势已经失败了,不是被不可抵抗的能力,而是藉无法回报的爱。’有的时候,人可能会向耶稣生气,因为耶稣剖开了他对于宗教的观念。
赞叹之声(十一 7-11 )
耶稣很少称赞人像祂称赞施洗约翰这样多。祂首先问人们成结队地到旷野去的时候,到底是要看些什么。
(一)他们是去看风吹动的芦苇吗?这可能是指以下所说的两种意思中的一种:
(甲)在约但河岸长很长的藤草,因而‘摇动的芦苇’是一句古话,是指‘看见最普通的东西’。人们成结队地去看约翰的时候,是否只是去看一件极普通的东西?就像在约但河岸风吹动的芦苇那样的普通呢?
(乙)‘摇动的芦苇’也可以代表‘软弱的摇动者’,一个在危险的风暴中无法站立得稳当的人,就好像在河边随风摇动的芦苇。
那些成结队的到旷野去看的决不会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他们成结队地出去,就表示约翰的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因为没有人会走过一条马路去看一个每日都见到的普通人,何况长途跋涉地到旷野去看。而且他们绝不是去看一位软弱的动摇者。天路历程中所描写的懦志先生那一类的人,决不会在监狱中静渡余年,成为真理的殉道者。约翰既不像摇动的芦苇那样普通,也不像无脊骨的芦苇随风摇动。
(二)他们是出去看穿细软衣服和华丽袍子的人吗?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位朝臣,约翰无论如何,决不会是一位朝臣。约翰不懂得谄媚国王那种朝庭的艺术,他冒生命的危险,把真理告诉国王。约翰乃是上帝的大使,而不是希律王的朝臣。
(三)他们是不是去看一位先知?先知是上帝真理的 豫言者 ,是上帝所信任的人。‘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摩三 7 )先知包含两种意义:他是一位带来上帝信息的人,他也是一位有勇气传播那信息的人。先知是一位头脑中有上帝智慧,口里有上帝真理,心里有上帝的勇敢的人,约翰的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四)但是约翰却有超乎先知的地方。犹太人从古至今都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他们认为在弥赛亚来到以前,以利亚要来作祂的开路先锋。直到今日,犹太人在守逾越节的筵席中,仍要为以利亚留下一个空位。‘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玛四 5 )。耶稣宣称,约翰就是那一位由上帝而来的使者,其责任和权利,乃是走在前面宣告弥赛亚的来临。约翰是上帝使者,从没有人担负比他更重大的责任。
(五)这是耶稣给与约翰的极大赞誉,以一种称赞之声讲论他。有史以来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约翰的;但接下去是一令句人惊异的话:‘然而在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这里所显示的是一个一般的真理。耶稣的降世,就带给世界完全而绝对新的情形了。先知们是伟大的,他们的信息是宝贵的,但耶稣却带来更伟大的事物,更奇妙的信息。蒙提弗雷( C. G.
Montefiore )是一位犹太人,而不是基督徒,他曾如此写道:‘基督教在人类的文化与宗教的历史中,标志新的纪元,世界对于耶稣与保罗有无限的亏欠。在这两位伟人来到世界以前,事情绝不会像现在,人的思想也不会有现在的那个样子。’即使一位非基督徒,也很自然地承认,由于耶稣来到世界,一切的事才变成现在这样。
可是约翰所缺少的是什么呢?有什么东西是基督徒有的,而约翰永远也不会有的呢?对于这答案十分简单,也十分重要: 约翰从来也没有看见过十字架 ,因此约翰永远也不能知道上帝慈爱完全的启示。他可能知道上帝的圣洁,他也可能宣扬过上帝的公义,但是他永远也不能知晓上帝完全的爱。我们只要去听听约翰的信息和耶稣的信息就可以知道,没有人会把约翰的信息称作 福音 或好消息;其实他的信息根本是毁灭的威胁。必须等到耶稣和祂的十字架,才可以向人显示出上帝慈爱的长阔高深。有一个最令人惊异的事实,就是最谦卑的基督徒之认识上帝,可能比旧约时代伟大的先知还要深。那曾经看见过十字架的人看见了上帝的心意,是在十字架以前的人永远也看不见的。这样看来,在天国最小的,的确要比以前时代的人更伟大了。
约翰遭遇了与某些人相似的命运,他担负了指示人进入某种伟大的使命,可是他自己并没有进到里面去。有些人作了上帝的指路标,他们所指示的新观念和新意向,使别人能以进到他们自己无法进入的境地。伟大的改革家,很少是头一个为那种改革而辛苦耕耘的人,因而使他的名字长留青史。很多人在他们一瞥那个改革的荣耀之前,经常是劳动,甚至因而丧失生命。
有一个人讲到他每天傍晚在他的窗口所看到的一幅景象,每天傍晚他总会看到一个点灯的人,沿街道,点亮所有的灯盏,可是那位点灯的人, 自己却是一位瞎子 。他带给别人光亮,可是他自己永远也看不见。倘若在教会中,或任何行业中有人苦心经营的梦想终生无法实现,但愿他永不感到失望。上帝需要约翰,上帝需要他的路标来给人引路,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达到目的地。
努力进天国(十一 12-15 )
在十二节有一句很不容易明白:‘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了。’(编按:英文直译应为:‘天国要经过暴力,强暴的人用力去得到它。’)路加福音用另一种方式(十六章十六节)说:‘从此上帝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努力要进去。’以上的话很清楚的表示,耶稣在一个时候曾把 努力 与 天国 相提并论,这种说法相当隐密艰深,无法使人立时获得充分的了解。其实路加与马太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释。
路加说人人要努力进入天国,他的意思正如但尼( Denney )所说:‘天国并不是为善意的人,而是为敢于冒险的人所设立的。’没有人漂流进天国,它的门户只向那准备尽最大的努力而进去的人开启,正像人攻打一座城池一般。
马太福音说从约翰的时候直到如今,天国是强暴夺取,强暴的人就得了。这句话的形态似乎是回顾一段相当的时间而说的,其实这语气仿佛是马太解释耶稣所说的话。马太似乎在说:‘约翰被关在监里,直到我们的时代,天国是忍受了强暴者的暴力与压迫。’
我们最好把马太和路加的记载放在一起,这样才可以了解这句难解的话整个的意义。耶稣可能如此说:‘我的国度总是受人逼迫,野蛮的人总是想要破坏它,夺取它,毁灭它;所以惟有那极其诚恳,并以虔诚的热心,胜过暴力的进军的人,到最后才能进去。’耶稣说这话原初的意思,一方面要豫告门徒将来必遭遇暴力,另一方面向我们发出一种挑战,要产生一种胜过暴力的虔诚。
希奇的是在十三节中发现,律法也是以豫言的声音讲话,但是律法本身确实地宣布,豫言的声音是不会止息的。‘耶和华的上帝要在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申十八 15 , 18 )。正统派的犹太人,以为耶稣破坏了律法而恨恶耶稣,其实他们的眼睛只要肯看,律法和先知都是指向耶稣。
耶稣再一次告诉人们,若他们愿意领受这事实,约翰就是他们等候已久的先锋。在这个短句中,描述了人生全部的悲剧。古时候有谚语说:‘你可以把一匹马带到水边,却不能使它喝水。’上帝可以使祂的使者来到世间,但人们可以拒绝承认;上帝可以显示祂的真理,人们可以拒绝看见;上帝的启示,只要人们不加理会,仍无能为力。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要在未了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忧伤痛责之声(十一 16-19 )
耶稣为了人性的背逆而忧愁。在祂看来,人们仿佛是在乡村旷地玩耍的孩童,一孩童对另一说:‘来吧!让我们来玩结婚!’另一说:‘我们今天并不太高兴啊!’第一孩子们又说:‘好吧!那么让我们来玩出殡。’另一说:‘我们今天并不太难过啊!’他们就是苏格兰人所谓的 悖逆 。不论提议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加以否决。
约翰来了,住在旷野,禁食,使自己与人类社会分离隔绝;他们就说他:‘这个人疯了,竟使自己与人间社会和娱乐隔绝到这种地步。’耶稣来了,与各种人交往,分担他们的忧愁与喜乐,在他们欢乐的时候与他们同乐,他们就说:‘祂是一个喜爱交际的人,是寻乐主义者,是正派人士不屑来往者的朋友。’他们称约翰的苦修主义为颠狂;又称耶稣的善于交际为放纵。无论那一方面都可以给他们找到批评的把柄。
其实当人们不愿意听从真理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不听的藉口。他们甚至不需要在批评上前后一致。他们会以完全相反的立场和理由,去批评同样的人和同样的机构。如果他们决意不作反应,不论是你怎样邀请,他们仍旧顽固赌气地毫无反应。即使成年的男女,也会像那被宠坏的孩子一样,不论是什么游戏,一律不肯参加。
接下去就是耶稣在这一段之中,最后的一句话:‘但智慧之人,总以智慧为是。’最后的评语,就事论事,与乖戾和背逆的批评无关。犹太人也许批评约翰孤癖成性,但约翰却曾使数百年来硬心肠的百姓归向上帝;犹太人也许批评耶稣的日常生活与太多的普通人混杂在一起,可是人们却从祂那里找到了新的生命,新的良善,正确生活的新能力,以及与上帝一种新的接近。
如果我们不再按照我们的偏见与背逆来判断人与教会,如果我们开始为那引领人亲近上帝的任何个人或教会献上感谢,那真是一件好事──即使他们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与我们相合。
痛心谴责之声(十一 20-24 )
约翰写福音到最后有一句话,说,若要把耶稣一生中所有的事迹全部写下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廿一 25 )马太所记载的这段经文,是对约翰所说之话的一个证明。
哥拉汛在迦百农以北,大约一小时路程之处。伯赛大是在约但河西岸的一座渔村,在河流正进入湖北端之处。这段经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些村庄之中曾发生过极其惊人的事件,可是我们却没有任何的记载。福音书中并没有记载耶稣在该地所做的所有工作,或所行的神迹,可是它们一定是属于最伟大的一类神迹。这段经文显示,我们对耶稣的认识是多么少;也表示我们必须牢记,福音书中对耶稣的工作,只有一部分选择性的记载。关于耶稣的事,我们不知道的,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们必须仔细揣摩耶稣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所用的音调。‘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希腊文的 ouai 就是译作祸字,而 ouai 这个字表示 忧伤遗憾 ,正像表示愤怒。这并不是一个人因自尊心受损,在努中所发出的声音;或者是一个人受到侮辱时所发出的咆哮。这是一个人把他最宝贵的给予世界,而世界竟对他毫不理会的时候,所发出痛心难过之声;这是一个人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所发出的悲叹。我们一定要记得耶稣谴责人,是出于祂的圣怒,这怒你并非来自愤激的骄傲,而是来自破碎了的心。
那么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到底犯的是什么罪,甚至比推罗、西顿、所多玛、蛾摩拉更加过份呢?他们的罪行必定是十分严重,因为圣经中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推罗与西顿的罪状(赛廿三章,耶廿五 22 ;四十七 4 ,结廿六 3-7 ;廿八 12-22 ),而所多玛与蛾摩拉原来就是罪行的别名,到如今还是。
(一)这些城市的罪,是忘却权利所带来的责任。耶稣给予这些加利利之城的权利和机会,乃是所多玛、蛾摩拉或推罗、西顿从来未曾得的,因为这些加利利的城市亲自看见并听见了耶稣的言行。我们不会也不能去责备那些因无知而犯错的人,因为他从未有机会得知行善之道。可是如果一个人有各种机会知道正路,却走入歧途,那就非谴责不可了。我们决不会像对待成人那样地去谴责小孩,我们也不会按文明人的标准定野蛮人的罪;我们不会对自小生长在狭隘的贫民窟之中的人,与那些在良好舒适环境中长大的人提出同样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所享受的权利越大,如果没有负起这些权利所承担的责任,就要受越重的谴责。
(二)这是漠不关心的罪。这些城市并没有攻击耶稣;他们没有把祂趣出城门之所,也没有把祂钉在十字架上,只是忽略祂。忽略可以像逼迫一样地杀害人。有一位作家写了一本书,送出给人作书评,有的人称赞他,有的人毁谤他,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总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倘若人们长期不加注意,那就把这本书置于死地。
有一位艺术家画了一张基督站在伦敦着名大桥上的图画,祂将手伸向众,他们连看一眼都不看就走过去了。只有一位作护士的女子,给予祂一点回应。这就是今日许多国家目前的情景,它们并不仇视基督教,也不想毁灭基督教,只是对此漠不关心。它们把基督降为不足介意的人了。我们一定要记住,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罪,而且是最败坏的罪,因为漠不关心虽没有烧毁宗教,却把宗教冻死;不是立时的砍头,而是使它窒息,渐渐置于死地。
(三)现在我们面对面地看到一个惊人的真理── 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罪 。有的罪出于行动,有的罪出于无行动。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的罪,是什么事也不作的罪,有许多人辩称:‘我根本什么也没有做。’这个辩护可能就是他定罪的凭据。
权威之声(十一 25-27 )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出于经验,经历拉比和智慧的人弃绝祂,单纯的人们接受祂,有知识的人不需要祂,谦卑的人却欢迎祂。我们一定要小心的清楚耶稣在这时候所说的话带有什么意义:祂并不是要定知识能力的罪,而是定那 以知识为骄傲者 的罪。正如普路麦尔( Plummer )曾说:‘福音的居所并不是人的头脑,而是人的心灵。’那使人闭门的不是聪明,而是骄傲;那使人开门的并非愚拙,而是谦卑。耶稣并没有把无知与信心联在一起,却把谦卑和信心联在一起。一个人也许像所罗门那样有智慧,如果他没有一颗单纯、信托、天真如孩童的心怀,就是把他自己关闭在天国的门外了。
拉比们自己也看到这因知识而骄傲的危险,他们的确发现平凡的普通人,往往比最聪明的拉心与上帝更为接近。在拉比中间,流传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朱沙( Chuza )的庇罗卡( Berokah )拉比,在拉彼特( Lapet )的市场,看到了以利亚,拉比问道:‘在这市场中有什么人注定可以得永生?’起初以利亚说一个人也没有,后来他指一个人说:‘这个人可以享受永生。’庇罗卡拉比问那人做些什么事,那人说:‘我是一个狱卒,我的职责是把男女犯人分开。在晚上的时候,我把我的床,铺在男女犯人中间,使他们不会发生差错。’以利亚又指另外两个人说,他们也可以分享永生。庇罗卡拉比问他们做些什么,他们说:‘我们是嬉戏者。我们一看到有什么人灰心丧志,就设法使他快乐起来。我们看见两个人在彼此争吵,就尽量使他们和好。’这些人所作的都是很单纯的事,狱卒尽忠他的职守;那带给人微笑与和平的人,都是在天国里。
在拉比中间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次在索勒发生时疫,但在附近居住的拉不并没有波及(拉不是一位着名的拉比)。大家以为这是由于拉不的德行,可是他们在梦中得到启示……这只是由于一个人甘愿把铲子和锄头借给别人去挖掘坟墓。有一次在杜克利德发生大火,汉那拉比的住宅在邻近并未波及,人们以为这是由于汉那的德行……但在梦中他们却得到默示,乃是一位妇人的德行使他们免于灾祸,这位妇人经常弄热她的火炉,让她的邻舍可以随意使用。’把工具借给有需要者的那人,尽其所能地帮助邻舍的那女人,并没有多少知识,但他们那爱人的单纯行动,使他们鸁得了上帝的赞赏。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在上帝的眼中,并没有格外受重视的必要。
‘主向谦恭的人,
一直颁赐圣灵;
主设圣殿,主安宝座,
拣选清心的人。’
本段经文以耶稣最大的宣告为结束。这宣告乃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耶稣宣告惟有祂才能将上帝启示于人。其他人可以作上帝的众儿子;祂却是 上帝的独生子 。约翰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这个真理,他告诉我们耶稣曾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十四 9 ),耶稣所说的是:‘如果你要看见上帝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要看见上帝的思想,上帝的心灵,上帝的本性,或上帝对人类整个的态度──只要看我好了。’基督徒确信惟有在耶稣基督里,我们才会看见上帝是什么样子;基督徒也确信耶稣能够把认识上帝的知识,赐给那充份谦卑,充份信靠的接受者。
同情之声(十一 28-30 )
耶稣是对那些不顾一切专心寻求上帝,专心寻求良善,却发现任务不可能完成,而感到困倦灰心的人说话。
祂说:‘凡劳苦的人到我这里来。’这是祂向那劳苦寻求真理的人所发出的邀请。希腊人曾说:‘寻求上帝是一种极其困难的工作,而且一旦你找到了祂,也不可能把祂的事告诉任何人。’琐法询问约伯说:‘你考察就能测透上帝么?’(伯十一 7 )耶稣宣告凡疲乏寻求上帝的人,终必在祂那里寻见。爱尔兰伟大的诗人与神秘主义者耶次( W. B. Yeats )曾如此写道:‘人能够藉劳苦达到上帝的面前吗?祂将自己赐给清心的人。除了我们的注意以外,祂别无所求。’认识上帝的道路并不是靠头脑的寻求,而是要将注意力贯注在耶稣基督身上。对于上帝的寻求惟有在注视耶稣基督之时方才会有结果,因为只有在祂里面,我们才会看到上帝是什么样子。
祂说:‘凡担重担的到我这里来。’因为正宗派的犹太宗教是一种重担。耶稣论及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太廿三 4 )对于犹太人,宗教有无数的教规教条,全部都要遵守。以致一个人的生活中每一个行动都受教规教条的约束。他一定永远听见有声音不断地说:‘你不可……’
即使拉比们也看到这种缺点。在可拉的口中流传一个可悲的故事,表明律法对于人的要求是何等紧迫的捆绑,人根本不可能做到。‘有一位穷寡妇是我的邻舍,她有两个儿女和一块田地。她要开始耕地的时候,摩西(指摩西的律法)说:“你决不能用一只牛和一只骡在一起耕地。”她要撒种的时候,又说:“你不能用混杂的种子撒在田间。”要收割庄稼的时候,说:“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申廿四 19 )“不可割尽田角。”(利十九 9 )当她要打谷的时候,律法说:“献上素祭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十分之一。”她接受了命令,并将一切献上。这贫穷的寡妇后来又做什么呢?她卖掉了她的田地,买回来两只羊,用羊毛织自己的衣服,并想从小羊得利润。可是小羊一生下来,亚伦(指祭司的要求)来对她说“把头生的给我。”她只得接受,把小羊给了他们。到了剪毛的时候,她剪下羊毛,亚伦来对她说:“把初剪的羊毛给我。”(申十八 4 )。于是她想:“我无法与这人对抗,我要把羊杀了,把它们吃掉算了。”可是亚伦来对她说:“要把前腿和两腮,并脾胃给我。”(申十八 3 ),她说:“我虽然把它们杀了,仍旧逃不过你们的手,我还是把它们奉献了吧!”然后亚伦说:“如此它们就全归于我了。”(民十八 14 )他带那两只羊走掉了。只剩她跟她的两个女儿在一起哀哭。’这故事表明律法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提出不断地要求,其实这些要求就是一副重担。
耶稣请我们把祂的轭放在自己的肩头上。犹太人用‘轭’字表示 完全的顺服 ,他们论到律法的轭,诫命的轭,天国的轭,上帝的轭。耶稣很可能是从他们极其熟悉的经验中,取出这个字放在祂的邀请之中。
祂说:‘我的轭是容易的。’ 容易 两字在希腊文是 chrestos ,亦可当作 完全合适 的意思。巴勒斯坦的牛轭是用木头造成的,农夫把牛牵到木匠那里,量好尺寸,造出轭的底样,再把牛带回来试套。经过仔细的调整,使它完全合适决不至于磨伤那忍耐的颈项为止。轭是定造的,一定要适合牛的套用。
据传说耶稣是全加利利最好的制轭者,全村的人都到他的店里来买手艺最精良的牛轭,那时候的店铺门口,也跟现在一样的有一块招牌,可能在拿撒勒木匠店门上的那块招牌写:‘本店所制牛轭,完全适合应用。’耶稣在这里很可能是采用祂多年来,在拿撒勒的木匠店中默默工作的那幅情景。
耶稣说:‘我的轭是适合应用。’真正的意思是:‘我赐给你的生命并不是苦恼的重担,你的工作,你的生活,正好适合于你。’上帝所赐给我们的,都能够适合我们的需要和我们真正的能力。上帝所给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经过测量,适合于我们的工作。
耶稣说:‘我的担子是轻省的。’正像一位拉比说:‘我的担子将成为我的诗歌。’这并不是说这担子容易背负,而是祂在爱中,将它放在我们的肩头上,意思说在爱中背负担子。爱可以使最沉重的担子变为轻省。当我们记念上帝的爱,当我们知道我们的担子是为爱上帝、爱人之后,我们的担子就会变成一首诗歌了。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提到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男孩,背上背一个瘸腿的较小的男孩子,那人说:‘你背的真是沉重。’孩子回答说:‘那并不是重担,是我的小弟弟。’在爱中所赐予并负起的重担,永远是轻省的。──《每日研经丛书》
第11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柒·敌对和拒绝的人愈来愈多(一一~一二)
一·施洗约翰下监(一一1~19)
一一1 耶稣差遣了十二门徒往以色列家作特别传道事工后,就离开那里,往加利利各城去传道教训人。门徒以前也曾住过那些城市。
一一2,3 约翰这时被希律押在狱中。他受尽挫折和孤独之苦,不禁开始怀疑。若耶稣真是弥赛亚,为何祂容让祂的先驱者被押下监,衰残不振?约翰此刻就如其它神伟大的仆人一样,对神暂时失去信心。因为怀疑,约翰便打发两个门徒去问耶稣,要知道耶稣是否真的是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还是他们应继续寻找神的受膏者。
一一4,5 耶稣回答约翰时提醒他,所行的神迹奇事正应验了众先知对弥赛亚作的预言;瞎子看见(赛三五5);瘸子行走(赛三五6);长大麻疯的洁净(赛五三4;比较太八16,17);聋子听见(赛三五5);死人复活(这不是众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但却超乎了一切预言的神迹奇事)。耶稣又提醒约翰,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正好应验了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节中对弥赛亚的预言。一般的宗教领袖往往注目在富人和贵族的身上。然而,弥赛亚却把好消息带给穷人。
一一6 主再说,“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这番话若出自其它人便显得极其自负吹嘘。但出自耶稣的口,便显出祂是完美无瑕的。弥赛亚没有以威武出众的将军形象显现,却以谦卑的木匠在世寄居。祂的和善、卑微、所受的屈辱,与众人心中一向以为的弥赛亚──威武善战──大相径庭。所以,那些随从肉体的喜好,以貌取人之士大有可能怀疑耶稣是否真的王。可是,神的祝福却要临到那些有属灵眼光的人,因他们认拿撒勒人耶稣为所应许的弥赛亚。
我们不应误把第6节解释为给施洗约翰的指责。每个人的信心都需要随着时间,加以肯定和加强。这一刻虽然是暂时失去信心,但日后信心或会坚定不移,永远相信主耶稣的真正身分。人的一生并非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就看约翰一生,我们便不难找到信心和忍耐不屈的特性。
一一7,8 约翰的门徒带着主肯定自己身分的话走的时候,主便向众人讲论,越发赞扬施洗约翰。这群人曾经汹涌到旷野听约翰传道。为甚么呢?要看一个人如芦苇般软弱、被群众意见之风吹动不停么?约翰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确实是毫不畏缩的传道者,他竭尽己力,情愿受苦而不沉默,情愿死也不说谎话。那么群众出去是要看身穿华衣的王宫朝臣享受舒适奢侈的生活么?约翰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过是一个属神的普通人,他简朴的一生不过为责难那一大群属世的百姓。
一一9 群众出去是要看先知么?约翰的确是先知──最伟大的先知。主称他伟大,不是指他性格高雅,说话具说服力,而是因为他是弥赛亚王的先驱者。
一一10 本节清楚显示约翰应验了玛拉基的预言(玛三1)──主那使者被差遣走在主前面,预备百姓迎接主的来到。有人预言基督的来临,但只有约翰被拣选宣告主真正的到来。有人说得十分好,“约翰为基督开展道路,然后为基督从这路上引退。”
一一11“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句话证明耶稣是在谈及约翰的特权,而非约翰的性格。天国里最小的不一定比约翰强,但却有更大的特权。天国的民比宣告耶稣要来的那位更大。约翰为主准备祂的道,这差事虽然大,但他一生却享受不到天国的祝福。
一一12 约翰由一开始传道,到他被押下监,可见天国是努力进入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极力对抗天国,希律王也曾捉拿主的使者,打击天国。
“……努力的人就得着了”这句话可能有两种解法。第一,敌人设法得到天国,然后毁灭它。百姓拒绝约翰,预示了他们会同样拒绝王自己,并且拒绝天国。可是,这句也可解为:预备好迎接王降临的人,听见天国的信息后反应热烈,竭尽所能要进入天国。这解法与路加福音十六章16节所述相同,“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神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要努力进去。”这里显示了一个景象:天国是一个被围的城市,各阶层的人击打城门,企图要进到城里去。可见进天国是需要属灵上努力争取的。
不论采取哪个解法,总之约翰所传的道掀起了强烈的反应,影响深远。
一一13“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由创世记至玛拉基书都预言弥赛亚的到来。约翰跨越这个历史的阶段,他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说预言,而且是宣告所有关于基督第一次降临的预言已应验了。
一一14 玛拉基曾预言说,弥赛亚来之前,以利亚要作先驱(玛四5,6)。百姓若肯领受耶稣为弥赛亚,约翰便完成以利亚的任务了。约翰并非轮回转世的以利亚──他曾在约翰福音一章21节中否认自己是以利亚。不过,他有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在基督降世前准备祂的道。
一一15 并非所有人都欣赏施洗约翰,或者明白他所讲的道所含的真正意思。因此,主再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换句话说,便是叫人们留心听道。不要错过听道时的独特信息。如果约翰应验了关于以利亚的预言,那么耶稣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了!耶稣在此夸赞施洗约翰,便是肯定祂自己正是神所差派的基督。若接受施洗约翰,便会接受耶稣。
一一16,17 可是耶稣讲论的世代既不愿接受施洗约翰,也不接受耶稣。有特权看见弥赛亚王来到的犹太人,对弥赛亚和祂的先驱者都不感兴趣。他们不过是好刁难之辈。耶稣把他们比作任性乖僻的孩童坐在街市上,他们对任何玩意都不满足。他们的朋友想吹笛、他们拒绝跳舞;他们的朋友想玩话剧,假装举丧,他们拒绝捶胸。
一一18,19 约翰来了,是个禁欲主义者,犹太人就指他是被鬼附的。相反,人子如常人一样吃喝。如果他们觉得约翰的攻克己身太过辛苦,他们应该为耶稣正常的饮食习惯而感到高兴。事实不然!他们称耶稣为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当然,耶稣从没有过分饮食吃喝,只不过是那些人完全捏造事实吧了。耶稣确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祂与罪人为友,旨在把他们从罪中救出来,祂从没有与他们一样犯罪,也没认同他们的过犯。
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主耶稣当然就是智慧的化身(林前一30)。虽然不信之士诽谤耶稣,但祂的工作和祂门徒的生活使谣言不攻自破。就算大部分的犹太人拒绝认祂是弥赛亚王,但祂施行的神迹奇事,还有祂使爱徒得到属灵的改变,都确实见证了祂的权柄。
二·为加利利不信之城忧伤(一一20~24)
一一20 权利愈大,所肩负的责任也更重。没有城市比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更享有特权了。神儿子走遍满是尘埃的里巷,教训祂所爱的民,并且在他们中间施行了最多的异能。虽然如此,但那些人终究冥顽不灵,拒绝悔改。不用说,主必然宣告它要承受最惨绝人寰的结局。
一一21 耶稣先说哥拉泛和伯赛大。救主神虽苦口婆心劝谕他们悔改,但他们一再拒绝耶稣。耶稣转向推罗、西顿,这两个城曾经因百姓拜偶像行恶,而受神的审判,被神拆毁。如果这些城的人曾被神授以特权看见耶稣的神迹,他们便会谦卑自己,深深痛悔。所以,当审判的日子来到,推罗、西顿所受的要比哥拉汛和伯赛大受的还轻。
一一22 “当审判的日子,……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一句显示地狱的惩罚是有不同等级的,正如天上的赏赐也有所不同(林前三12~15)。拒绝信服耶稣基督,是叫人下地狱最简单的罪(约三36下)。不过,在地狱所受的苦,其痛苦的程度是以享有的特权和所犯的罪来定断的。
一一23,24 没有别的城比迦百农更受耶稣喜爱。耶稣遭拿撒勒人拒绝以后,便以这城为自己的家(太九1,比较可二1~12),而且祂曾在这里施行一些最奇异的神迹──无懈可击的证据,证明祂是弥赛亚。如果罪恶满盈的所多玛──同性恋之城──曾授以特权看见这样的神迹,城中的百姓必会痛悔,而且谨慎自己的行为。可是迦百农却享有更大的特权。迦百农的百姓应当悔改,并且欣然地认耶稣为主才是,但他们却白白错失机会。所多玛所犯的诚然是罪大恶极,但没有任何罪比迦百农拒绝神圣洁的儿子更为严重。因此,在审判的日子,迦百农比所多玛所受的惩罚更重。迦百农得享特权升到天上,但审判当日,却必坠落阴间。如果迦百农的预言千真万确,那么,那些到处是圣经、福音传遍之地,他们中间不信的民就无法砌词推搪了。
在我们主那年代,加利利有四个主要的城市,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和提比哩亚。耶稣宣告首三个城市要遭受灾难,但提比哩亚却得幸免。结果如何?哥拉汛和伯赛大彻底地毁灭了,她们确实的位置至今仍无法知晓,而迦百农的地点则仍未证实。至于提比哩亚,这城却仍然存留。这个预言明显地得以证实,而且又一次证明救主是无所不知,而圣经是由神启示写成的。
三·救主受拒绝的反应(一一25~30)
一一25,26 加利利的三个城市不但有眼无珠,看不见神的基督,而且无心去爱祂。耶稣知道祂只是初尝被拒的滋味,日后还有更广泛的拒绝。祂怎样面对执迷不悔的百姓?祂怀着的不是痛苦、愤世或复仇的心,反而高声感谢神,说任何事都不能耽误神权能的旨意。“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我们要避免两种可能有的误解。第一,耶稣不是因加利利城必受审判而高兴;第二,祂不是说神势利地把真理之光显明给聪明和谨慎的人。
其实那三个城市有许多机会迎接主耶稣。可惜那些百姓存心拒绝顺服。他们既拒绝真理之光,神便挪开这光。然而神的计划终究不会失败。聪明人既然不会相信,神便向谦卑之士显明祂自己。祂以美食喂饱饥饿的人,叫富足的两手空空(路一53)。
那些自以为聪明绝顶和不需要基督的人,要为看不见的审判而苦恼。相反,那些承认缺乏智慧的人却看得见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能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二3)。耶稣为有些人蒙拣选得着祂,和有些人定意不要祂而感谢天父。即或面对庞大的不信之徒,祂却为神驾御万事的计划和祂的旨意而感到安慰。
一一27 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基督的。这句话若出自别人口中,便显得自大若狂,但出自主耶稣的口,便是简单不过的真理。这时反对之声日形高涨,但主却似乎没有控制这种情况。是的,主的一生不过为要迈向最终的得胜,那将会是何等荣耀的得胜。“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关于人子基督这奥秘,实在很难理解。人子结合了神性和人性,这种身分使人感到疑惑不解。例如关于死的问题。神是不能死的,但耶稣是神,而祂却死了。不过,祂属神和属人的本性是不能分割的。虽然我们可以认识祂、爱祂、相信祂,但只有父才能真正知道祂。
掌管天地万物,超乎万有的主,
祢的名是何等奥秘;
只有父(配得荣耀的主!)
独生之子能了解。
啊!神的羔羊,
你所作的奇工,配受我们敬畏,
万民都当向祢俯伏敬拜!
~康达
“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同样,也没有人知道父。只有神有能力了解神。人不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和聪明认识祂。但主耶稣却能够明白神,并向祂所拣选的人显示神的样式。认识神儿子的人也会认识父(约一四7)。
除了上述之外,我们必须承认,第27节所揭示的真理,实在超乎我们所能明白的。我们彷佛从镜中看见模糊的影像。只有在永恒的国度里,我们这有限的心思方能完全欣赏神的伟大,方能明了道成肉身的奥秘。当念到父只显示给子所拣选的人看,我们或会以为神只是随意挑选祂喜欢的少数人。以下的经文解释了这种解法的错谬。主耶稣邀请凡劳苦和担重担的人到祂面前享安息,祂邀请的对象是全世界的人。换言之,相信祂是主和救主的人,就是祂所拣邀的人,祂要向他们显出父的样式。不要忘记,耶稣受到蒙恩的加利利城的公然拒绝后,才作出这样无限怜悯的邀请。人的憎恶和顽梗不能消灭神的爱和恩典。麦根连曾说:
虽然以色列国正朝着神的审判走,要遭受苦难的折磨,但王最后说过要把救恩之门大大打开,可见祂是恩典的神,即使审判即将临到,仍要施行怜悯19。
一一28 来。来就是相信(徒一六31);接受(约一12);吃(约六35);喝(约七37);望(赛四五22);认(约壹四2);听(约五24,25);进门(约一○9);开门(启三20);摸耶稣的衣裳繸子(太九20,21);和藉我们的主基督接受永生的赏赐(罗六23)。
到我这里。相信的对象不是教会、教条或神职人员,而是活着的基督。救恩是在基督里得着的。那些有耶稣的人,他们的救恩是神亲自作成的。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要真正来到耶稣那里,必先承认自己是背着罪的沉重担子。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是失丧的人,才可以得救。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必先向神悔改。
我就使你们得安息。留心这里的安息是一分赏赐的礼物;这礼物是白白得到的,也是我们不配受的。这安息是得救恩而有的安息,而得救就是明白基督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赎的工作。而且,这也是良心的安息,是基于明白主为所有的罪人付了一次过的代价,便偿还了他们的罪债,并且神不再要求他们另付代价了。
一一29 在第29和30节中,耶稣从邀请人们接受救恩,转移邀请人们事奉祂。
你们当负我的轭。这是指顺服祂的意旨,让祂掌管我们的生命(罗一二1,2)
学我的样式。当我们认祂是生活上各方面的主、祂便用祂的方法训练我们。
我心里柔和谦卑。法利赛人严峻苛刻、骄傲自恃,耶稣却刚刚相反。这位真正的老师心里温柔谦卑。凡负祂轭的人,也要学习谦卑。
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这不是指良心的安息,(知道耶稣已偿还我们的罪价),而是对神和人谦卑,从而得着内心的安息。同样,当人不再争大,而事奉基督、他便会经历这种安息。
一一30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从这节又可再次看见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分别。耶稣曾对法利赛人作出这样的批评:“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二三4)耶稣的轭是轻省的,不会使人焦躁发怒。有人曾说,假如耶稣的木匠店铺外挂了牌子,那么牌上写的必然是“我的轭十分合适”。
祂的担子是轻省的。这不是说基督徒不会遇到困难、试炼、劳苦和伤心的事,不过我们不是独自挑着担子。我们是与神一同负轭,祂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施予足够恩典的神。事奉祂不是受束缚,而是享有完全的自由。朱伟慈这样说:
信徒致命的错误是企图独自挑起生命的担子。神从没要人套上重担的项圈。故此,基督只有在人员轭的时候施予和经营!负轭就是两个人背负担子,分担颈上的不适;主是何等渴望能代替我们、挑起担子。祂希圣分担我们的劳苦、承受我们所经历的伤痕。基督徒生命得享安息,并且得胜,秘诀在于脱下“己”的项圈,接受主轻省的“轭”20。
马太福音注释 11:7
约 翰: 当 耶 稣 讲 到 约 翰 不 是 “ 风 吹 动 的 芦 苇 ” 时, 是 指 着 他 公 义 正 直 的 性 情 和 扞 卫 真 理 绝 不 妥 协 的 传 道 人 风 范 而 言 的。 约 翰 传 讲 神 的
命 令 时, 坦 然 无 惧, 从 不 向 公 众 舆 论 妥 协。 犹 太 人 的 权 贵 人 士 对 希 律 的 罪 保 持 缄 默, 约 翰 却 刻 不
容 缓 地 指 责 他 的 罪, 面 对 罪 恶 他 是 坚 定 的 不 可 动 摇 的 磐 石, 流 露 出 对 神 和 他 的 话 语 绝 对 忠 诚。 他
义 无 反 顾 地 与 神 同 行 抵 挡 罪, 甚 至 付 出 生 命 的 代 价 (14:3~12) 。
每 一 位 传 讲 神 话 语 的 人 都 当 铭 记, 基 督 必 将 依 据 各 人 的 事 奉、 性 情 和 抵 挡 罪 的 立 场 对 我 们 做 出
合 理 的 评 判 ( 参 路 1:17 注 ) 。
11:11
比 他 还 大: 这 句 话 的 意 思 可 能 是 说 新 约 时 代 中 最 小 的 门 徒 所 得 的 特 殊 恩 惠 也 比 施 洗 约 翰 的 还 大 ( 参 “ 旧 约 与 新 约 ” 一 文 ) 。
因 为 神 会 将 更 多 的 宝 贵 启 示 赏 赐 给 他 们 ( 比 较 13:16~17) , 他 们 也 会 经 历 到 更 大 的 神 迹 (11:5) , 看 到
基 督 的 受 死 和 复 活 并 且 能 够 领 受 五 旬 节 圣 灵 的 浇 灌 ( 徒 2:4) 。
11:12
努 力 的 人 就 得 着 了: 参 “ 神 的 国 度 ” 一 文。
11:19
贪 食 好 酒: 参 路 7:34 注。
11:28
到 我 这 里 来: 这 是 耶 稣 向 所 有 因 生 活 困 扰 和 自 身 罪 恶 而 “ 劳 苦 担 重 担 的 ” 人 发 出 的 仁 慈 邀 请。 如 果 你 能 来 到 耶 稣 面 前, 做 他 的 仆 人 并 遵 循 他 的 指 引, 他 就 必 定
卸 下 你 的 千 斤 重 担, 赐 给 你 安 息、 平 安 及 时 刻 引 领 你 的 圣 灵。 他 的 帮 助 和 恩 惠 使 我 们 胜 过 任 何 的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柒.敌对和拒绝的人愈来愈多(一一~一二)
一.施洗约翰下监(一一 1 ~ 19 )
一一 1 耶稣差遣了十二门徒往以色列家作特别传道事工后, 就离开那里,往 加利利 各城去传道教训人。 门徒以前也曾住过那些城市。
一一 2 , 3 约翰 这时被希律押在狱中。他受尽挫折和孤独之苦,不禁开始怀疑。若耶稣真是弥赛亚,为何祂容让祂的先驱者被押下监,衰残不振?约翰此刻就如其他神伟大的仆人一样,对神暂时失去信心。因为怀疑,约翰便 打发两个门徒去 问耶稣,要知道耶稣是否真的是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还是他们应继续寻找神的受膏者。
一一 4 , 5 耶稣回答 约翰时提醒他,所行的神迹奇事正应验了众先知对弥赛亚作的预言; 瞎子看见 (赛三五 5 ); 瘸子行走 (赛三五 6 ); 长大麻疯的洁净 (赛五三 4 ;比较太八 16 , 17 ); 聋子听见 (赛三五 5 ); 死人复活 (这不是众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但却超乎了一切预言的神迹奇事)。耶稣又提醒约翰, 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正好应验了以赛亚书六十一章 1 节中对弥赛亚的预言。一般的宗教领袖往往注目在富人和贵族的身上。然而,弥赛亚却把好消息带给穷人。
一一 6 主再说,“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这番话若出自其他人便显得极其自负吹嘘。但出自耶稣的口,便显出祂是完美无瑕的。弥赛亚没有以威武出众的将军形象显现,却以谦卑的木匠在世寄居。祂的和善、卑微、所受的屈辱,与众人心中一向以为的弥赛亚──威武善战──大相径庭。所以,那些随从肉体的喜好,以貌取人之士大有可能怀疑耶稣是否真的王。可是,神的祝福却要临到那些有属灵眼光的人,因他们认拿撒勒人耶稣为所应许的弥赛亚。
我们不应误把第 6 节解释为给施洗约翰的指责。每个人的信心都需要随时间,加以肯定和加强。这一刻虽然是暂时失去信心,但日后信心或会坚定不移,永远相信主耶稣的真正身分。人的一生并非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就看约翰一生,我们便不难找到信心和忍耐不屈的特性。
一一 7 , 8 约翰的门徒带主肯定自己身分的话 走的时候 ,主便向 众人 讲论,越发赞扬施洗约翰。这群人曾经汹涌到旷野听约翰传道。为什么呢? 要看 一个人如 芦苇 般软弱、被群众意见之 风吹动 不停么?约翰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确实是毫不畏缩的传道者,他竭尽己力,情愿受苦而不沉默,情愿死也不说谎话。那么群众 出去 是要看身穿华衣的王宫朝臣享受舒适奢侈的生活么?约翰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过是一个属神的普通人,他简朴的一生不过为责难那一大群属世的百姓。
一一 9 群众出去是要看 先知 么?约翰的确是先知──最伟大的先知。主称他伟大,不是指他性格高雅,说话具说服力,而是因为他是弥赛亚王的先驱者。
一一 10 本节清楚显示约翰应验了玛拉基的预言(玛三 1 )──主那 使者 被差遣走在主前面, 豫备 百姓迎接主的来到。有人预言基督的来临,但只有约翰被拣选宣告主真正的到来。有人说得十分好,“约翰为基督开展道路,然后为基督从这路上引退。”
一一 11 “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这句话证明耶稣是在谈及约翰的特权,而非约翰的性格。 天国里最小的 不一定比约翰强,但却有更 大 的特权。天国的民比宣告耶稣要来的那位更大。约翰为主准备祂的道,这差事虽然大,但他一生却享受不到天国的祝福。
一一 12 约翰由一开始传道,到他被押下监,可见 天国是努力进入的 。法利赛人和文士极力对抗天国,希律王也曾捉拿主的使者,打击天国。
“ ……努力的人就得了 ”这句话可能有两种解法。第一,敌人设法得到天国,然后毁灭它。百姓拒绝约翰,预示了他们会同样拒绝王自己,并且拒绝天国。可是,这句也可解为:预备好迎接王降临的人,听见天国的信息后反应热烈,竭尽所能要进入天国。这解法与路加福音十六章 16 节所述相同,“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神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要努力进去。”这里显示了一个景象:天国是一个被围的城市,各阶层的人击打城门,企图要进到城里去。可见进天国是需要属灵上努力争取的。
不论采取哪个解法,总之约翰所传的道掀起了强烈的反应,影响深远。
一一 13 “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豫言,到约翰为止。” 由创世记至玛拉基书都预言弥赛亚的到来。约翰跨越这个历史的阶段,他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说预言,而且是宣告所有关于基督第一次降临的预言已应验了。
一一 14 玛拉基曾预言说,弥赛亚来之前,以利亚要作先驱(玛四 5 , 6 )。百姓 若肯领受 耶稣为弥赛亚,约翰便完成 以利亚 的任务了。约翰并非轮回转世的以利亚──他曾在约翰福音一章 21 节中否认自己是以利亚。不过,他有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在基督降世前准备祂的道。
一一 15 并非所有人都欣赏施洗约翰,或者明白他所讲的道所含的真正意思。因此,主再说: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换句话说,便是叫人们留心听道。不要错过听道时的独特信息。如果约翰应验了关于以利亚的预言,那么耶稣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了!耶稣在此夸赞施洗约翰,便是肯定祂自己正是神所差派的基督。若接受施洗约翰,便会接受耶稣。
一一 16 , 17 可是耶稣讲论的 世代 既不愿接受施洗约翰,也不接受耶稣。有特权看见弥赛亚王来到的犹太人,对弥赛亚和祂的先驱者都不感兴趣。他们不过是好刁难之辈。耶稣把他们比作任性乖僻的 孩童坐在街市上 ,他们对任何玩意都不满足。他们的朋友想吹笛、他们拒绝 跳舞 ;他们的朋友想玩话剧,假装举丧,他们拒绝 捶胸 。
一一 18 , 19 约翰来了 ,是个禁欲主义者,犹太人就指他是被鬼附的。相反,人子如常人一样吃喝。如果他们觉得约翰的攻克己身太过辛苦,他们应该为耶稣正常的饮食习惯而感到高兴。事实不然!他们称耶稣为 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当然,耶稣从没有过分饮食吃喝,只不过是那些人完全捏造事实吧了。耶稣确 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但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祂与罪人为友,旨在把他们从罪中救出来,祂从没有与他们一样犯罪,也没认同他们的过犯。
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 。主耶稣当然就是智慧的化身(林前一 30 )。虽然不信之士诽谤耶稣,但祂的工作和祂门徒的生活使谣言不攻自破。就算大部分的犹太人拒绝认祂是弥赛亚王,但祂施行的神迹奇事,还有祂使爱徒得到属灵的改变,都确实见证了祂的权柄。
二.为加利利不信之城忧伤(一一 20 ~ 24 )
一一 20 权利愈大,所肩负的责任也更重。没有城市比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更享有特权了。神儿子走遍满是尘埃的里巷,教训祂所爱的民,并且在他们中间施行了最多的 异能 。虽然如此,但那些人终究冥顽不灵,拒绝 悔改 。不用说,主必然宣告它要承受最惨绝人寰的结局。
一一 21 耶稣先说 哥拉泛 和 伯赛大 。救主神虽苦口婆心劝谕他们悔改,但他们一再拒绝耶稣。耶稣转向 推罗、西顿 ,这两个城曾经因百姓拜偶像行恶,而受神的审判,被神拆毁。如果这些城的人曾被神授以特权看见耶稣的神迹,他们便会谦卑自己,深深痛悔。所以, 当审判的日子 来到, 推罗、西顿 所受的要比哥拉汛和伯赛大受的还轻。
一一 22 “ 当审判的日子,……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 ”一句显示地狱的惩罚是有不同等级的,正如天上的赏赐也有所不同(林前三 12 ~ 15 )。拒绝信服耶稣基督,是叫人下地狱最简单的罪(约三 36 下)。不过,在地狱所受的苦,其痛苦的程度是以享有的特权和所犯的罪来定断的。
一一 23 , 24 没有别的城比 迦百农 更受耶稣喜爱。耶稣遭拿撒勒人拒绝以后,便以这城为自己的家(太九 1 ,比较可二 1 ~ 12 ),而且祂曾在这里施行一些最奇异的神迹──无懈可击的证据,证明祂是弥赛亚。如果罪恶满盈的所多玛──同性恋之城──曾授以特权看见这样的神迹,城中的百姓必会痛悔,而且谨慎自己的行为。可是迦百农却享有更大的特权。迦百农的百姓应当悔改,并且欣然地认耶稣为主才是,但他们却白白错失机会。所多玛所犯的诚然是罪大恶极,但没有任何罪比迦百农拒绝神圣洁的儿子更为严重。因此,在审判的日子,迦百农比所多玛所受的惩罚更重。迦百农得享特权 升到天上 ,但审判当日,却 必坠落阴间 。如果迦百农的预言千真万确,那么,那些到处是圣经、福音传遍之地,他们中间不信的民就无法砌词推搪了。
在我们主那年代,加利利有四个主要的城市,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和提比哩亚。耶稣宣告首三个城市要遭受灾难,但提比哩亚却得幸免。结果如何?哥拉汛和伯赛大彻底地毁灭了,她们确实的位置至今仍无法知晓,而迦百农的地点则仍未证实。至于提比哩亚,这城却仍然存留。这个预言明显地得以证实,而且又一次证明救主是无所不知,而圣经是由神启示写成的。
三.救主受拒绝的反应(一一 25 ~ 30 )
一一 25 , 26 加利利的三个城市不但有眼无珠,看不见神的基督,而且无心去爱祂。耶稣知道祂只是初尝被拒的滋味,日后还有更广泛的拒绝。祂怎样面对执迷不悔的百姓?祂怀的不是痛苦、愤世或复仇的心,反而高声感谢神,说任何事都不能耽误神权能的旨意。“ 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
我们要避免两种可能有的误解。第一,耶稣不是因加利利城必受审判而高兴;第二,祂不是说神势利地把真理之光显明给聪明和谨慎的人。
其实那三个城市有许多机会迎接主耶稣。可惜那些百姓存心拒绝顺服。他们既拒绝真理之光,神便挪开这光。然而神的计划终究不会失败。聪明人既然不会相信,神便向谦卑之士显明祂自己。祂以美食喂饱饥饿的人,叫富足的两手空空(路一 53 )。
那些自以为聪明绝顶和不需要基督的人,要为看不见的审判而苦恼。相反,那些承认缺乏智慧的人却看得见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西二 3 )。耶稣为有些人蒙拣选得祂,和有些人定意不要祂而感谢天父。即或面对庞大的不信之徒,祂却为神驾御万事的计划和祂的旨意而感到安慰。
一一 27 一切所有的 ,都是 父交付 基督 的 。这句话若出自别人口中,便显得自大若狂,但出自主耶稣的口,便是简单不过的真理。这时反对之声日形高涨,但主却似乎没有控制这种情况。是的,主的一生不过为要迈向最终的得胜,那将会是何等荣耀的得胜。“ 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 ”关于人子基督这奥秘,实在很难理解。人子结合了神性和人性,这种身分使人感到疑惑不解。例如关于死的问题。神是不能死的,但耶稣是神,而祂却死了。不过,祂属神和属人的本性是不能分割的。虽然我们可以认识祂、爱祂、相信祂,但只有父才能真正知道祂。
掌管天地万物,超乎万有的主,
的名是何等奥秘;
只有父(配得荣耀的主!)
独生之子能了解。
啊!神的羔羊,
你所作的奇工,配受我们敬畏,
万民都当向俯伏敬拜!
~康达
“ 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同样,也没有人知道父。只有神有能力了解神。人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和聪明认识祂。但主耶稣却能够明白神,并向祂所拣选的人显示神的样式。认识神儿子的人也会认识父(约一四 7 )。
除了上述之外,我们必须承认,第 27 节所揭示的真理,实在超乎我们所能明白的。我们仿佛从镜中看见模糊的影像。只有在永恒的国度里,我们这有限的心思方能完全欣赏神的伟大,方能明了道成肉身的奥秘。当念到父只显示给子所拣选的人看,我们或会以为神只是随意挑选祂喜欢的少数人。以下的经文解释了这种解法的错谬。主耶稣邀请凡劳苦和担重担的人到祂面前享安息,祂邀请的对象是全世界的人。换言之,相信祂是主和救主的人,就是祂所拣邀的人,祂要向他们显出父的样式。不要忘记,耶稣受到蒙恩的加利利城的公然拒绝后,才作出这样无限怜悯的邀请。人的憎恶和顽梗不能消灭神的爱和恩典。麦根连曾说:
虽然以色列国正朝神的审判走,要遭受苦难的折磨,但王最后说过要把救恩之门大大打开,可见祂是恩典的神,即使审判即将临到,仍要施行怜悯 19 。
一一 28 来 。来就是相信(徒一六 31 );接受(约一 12 );吃(约六 35 );喝(约七 37 );望(赛四五 22 );认(约壹四 2 );听(约五 24 , 25 );进门(约一○ 9 );开门(启三 20 );摸耶稣的衣裳繸子(太九 20 , 21 );和藉我们的主基督接受永生的赏赐(罗六 23 )。
到我这里 。相信的对象不是教会、教条或神职人员,而是活的基督。救恩是在基督里得的。那些有耶稣的人,他们的救恩是神亲自作成的。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 。要真正来到耶稣那里,必先承认自己是背罪的沉重担子。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是失丧的人,才可以得救。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必先向神悔改。
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留心这里的 安息 是一分赏赐的礼物;这礼物是白白得到的,也是我们不配受的。这安息是得救恩而有的安息,而得救就是明白基督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赎的工作。而且,这也是良心的安息,是基于明白主为所有的罪人付了一次过的代价,便偿还了他们的罪债,并且神不再要求他们另付代价了。
一一 29 在第 29 和 30 节中,耶稣从邀请人们接受救恩,转移邀请人们事奉祂。
你们当负我的轭 。这是指顺服祂的意旨,让祂掌管我们的生命(罗一二 1 , 2 )
学我的样式 。当我们认祂是生活上各方面的主、祂便用祂的方法训练我们。
我心里柔和谦卑 。法利赛人严峻苛刻、骄傲自恃,耶稣却刚刚相反。这位真正的老师心里温柔 谦卑 。凡负祂轭的人,也要学习谦卑。
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这不是指良心的安息,(知道耶稣已偿还我们的罪价),而是对神和人谦卑,从而得内心的安息。同样,当人不再争大,而事奉基督、他便会经历这种安息。
一一 30 “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从这节又可再次看见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分别。耶稣曾对法利赛人作出这样的批评:“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二三 4 )耶稣的轭是轻省的,不会使人焦躁发怒。有人曾说,假如耶稣的木匠店铺外挂了牌子,那么牌上写的必然是“我的轭十分合适”。
祂的 担子是轻省的 。这不是说基督徒不会遇到困难、试炼、劳苦和伤心的事,不过我们不是独自挑担子。我们是与神一同负轭,祂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施予足够恩典的神。事奉祂不是受束缚,而是享有完全的自由。朱伟慈这样说:
信徒致命的错误是企图独自挑起生命的担子。神从没要人套上重担的项圈。故此,基督只有在人员轭的时候施予和经营!负轭就是两个人背负担子,分担颈上的不适;主是何等渴望能代替我们、挑起担子。祂希圣分担我们的劳苦、承受我们所经历的伤痕。基督徒生命得享安息,并且得胜,秘诀在于脱下“己”的项圈,接受主轻省的“轭” 20 。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vi. 结语(十一 1 )
正式的结语(见七 28 ~ 29 注释 )常常有过渡的作用,从耶稣的讲话集锦(我们称之为 耶稣教训门徒 )过渡到对耶稣巡回布道和教训人的述时,使用了这种结语的形式(至于耶稣巡回活动的第三个内容──治病,将在下面十一 2 ~ 5 中提及;还可参看四 23 和九 35 的定式)。
E 对耶稣弥赛亚工作的不同反应(十一 2 ~十二 50 )
“基督所作的事”(十一 2 )在第五章至十章里述,这些事引起了不同人的不同回应。这便是贯穿以下几章的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作者把各种各样的事件串联在一起,先让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怎样看耶稣:有些人即使不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但至少是错误的态度,这些在第十一至十二章里有细微的介绍,在第十三章里又通过比喻进行解释,还有一些出现在第十四至十六章里。到了十六 13 ~ 20 ,是马太福音第二大部分的高峰,彼得说出了他对耶稣的认识,这才是最正确的答案,我们才看到对祂是弥赛亚的真正宣认。对这样的认识,大多数耶稣同时代的人都不理解,因为他们的头脑已被谬误的概念和浅薄的看法限制住了。
i. 施洗约翰(十一 2 ~ 19 )
他是先来的,马太以他所宣布的事为起点,开始讲述弥赛亚(三 1 ~ 12 ),所以我们现在称他为弥赛亚使命的第一个见证人可谓恰到好处。可是他的反应却模棱两可,有时肯定,有时又含糊,耶稣评述他的作用时,紧跟着指出,他来是预备道路,这与经文应验的真正时刻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约翰始终只是一个先行者。
(a) 约翰的问题(十一 2 ~ 6 )
2 ~ 3. 约翰的被捕,在四 12 里已经提到,关于他下监的整个故事要等到十四 3 ~ 12 才能读到。毫无疑问,他早已认出了那高于他的(三 14 ~ 15 ),也已经准备来迎接那位“比他能力大的”的降临(三 11 ~ 12 ),他一直在热切地关注着这位基督的历程。 基督 是马太对耶稣的称呼,概括了他从第五章至第十章所写的一切所要给人的印象。在这里他是有意这样用的(马太在作这样的述时,一般不这样用,一 17 是马太福音中除本节之外唯一一次这样用的),而约翰,从他的问题里可以看出,尽管他很想持肯定的态度,但却还不能。为什么他这样犹豫呢?恐怕是因为他认为“那将要来的”(即他在三 11 里所预言的;在犹太教里,“那将要来的”并非公认为弥赛亚的代用语)和他真正听到的耶稣所做的事之间有差距。对耶稣传道工作的记载,到那时为止还没有和三 11 ~ 12 的预言相吻合,至于耶稣所做的最为惊人的那些神迹,又不在一般对弥赛亚工作的理解之内。此外,约翰可能难以接受这类的事实:约翰的门徒禁食的时候,一个犹太人的“弥赛亚”却不禁食(九 14 以下),一个行为谨慎的犹太人所回避接触的人,犹太人的“弥赛亚”却与他们一同吃喝(九 9 以下)。
4 ~ 5. 耶稣所指出的几件事,并不就是弥赛亚工作的最后结论,因为并未完全符合人们(包括约翰)对弥赛亚工作的一般看法。可是,耶稣的话却准确无误的来自以赛亚书有关耶和华救世工作的章节(赛三十五 5 ~ 6 ;参二十九 18 )和有关耶和华受膏者使命的章节(赛六十一 1 )。难道这些章节的话不应成为大家(包括约翰)期望的一部分吗?耶稣理解祂自己的使命时,以赛亚书六十一 1 ~ 2 的话对祂显得极为重要(路四 18 以下;并请参前面五 3 ~ 4 的注释 )。解除人间的痛苦切切实实在祂所行的治病神迹中得到了应验(记载在第八~九章里,不过医治瘸子和聋子的神迹未包括其中),在 传福音给穷人 中更达到了顶点;穷人便是第五章论福时提到的那部分属神的少数(见五 3 注释 ,以理解, ~@na{wim 一词的概念; AB 把在这里译作“穷人”的这个希腊词译作“谦卑的”)。如果约翰照他对弥赛亚的希望衡量,觉得耶稣的使命太平和的话,那正说明他没有理解作为耶稣使命的基础的圣经经文。
6. 跌倒 ,与五 29 ~ 30 的动词“被绊倒”本是一个。当耶稣的工作作风无法符合人们的期望,甚至违反那些成规定俗时,许多人便离开了耶稣。“传福音给穷人”就属违背法规之列,解除痛苦、拯救罪人的使命与为民族解放而争战的人毫不相干。必须有灵性上的警觉才不致背离耶稣,这种警觉性是多么可贵啊(这样的人 有福了 ,对有福的理解请看五 3 ~ 10 的注释 )。论福在马太福音的这一部分仍是主题,因为它不仅直接与约翰不肯定的态度有关,而且还提出许多认为耶稣难以接受的人来 151 。
(b) 耶稣对约翰的评断(十一 7 ~ 15 )
7 ~ 9. 约翰的讲道曾引起轰动(三 5 ),他 出到旷野 的行为也曾是一件惊人的罕事。耶稣现在通过探问这一切行为的动机,揭示约翰的真正重要。就动机提出一连串三个问题及对它的回答(看 RSV 边注便知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十分确切,不过对理解原意无妨)逐步导向对约翰的真正理解。去看 风吹动的芦苇 ,按字面解(你并不是去观赏风景的!),但按上下文来看,更像是比喻一个弱不禁风的人;约翰不是那样的人,所以回答自然而然就是“当然不是”。约翰粗犷质朴,风中雨中独来独往,引来了第二个问题。他自然不是穿 细软衣服的人 ,照三 4 的记载,他显然是一个与王宫府第不沾边的人,那些地方对他也从来没有任何吸引力(这里很有讽刺意味,因为他那时正住在“王宫”里──是希律堡垒中的一名“思想犯”!)。他粗陋的穿着实际上表示他真正的作用──他是 一个先知 (见三 4 的注释 ),群众十分乐意接受对约翰下的这个定义。可是,先知的称号还不足以形容约翰。
10. 约翰 不只是个先知,他还是玛拉基书三 1 说的那位 使者 。玛拉基书中说的是“在 我 前面的”,他的作用是为要来审判的神预备道路。耶稣把那节的话拿来用在约翰身上,表明约翰所准备的祂(即耶稣)的到来就是神本人的到来。耶稣的话,语出惊人,含义比大家想的要惊人得多(请看拙着 JOT , pp.91 ~ 92, 155 )。本节“在你前面”的话与出埃及记二十三 20 一致 152 ,目的是引出第二个人来取代前面一个,这样,对神差遣约翰在耶稣前面来就容易理解了。马可在编写福音书描述约翰时,也用了同样的混合引语(可一 2 ~ 3 ),成了早期基督教人所共知的一句证言。
11. 因此,约翰便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个,在他之前确无一人比他更大,他的大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价值,而是因为他在神的目的中所占的位置。神的目的是要导致一个新的制度,即 天国 的出现(见导论Ⅳ B “基督论”第 (iii) 段 ),它是在这之前一切话语的应验,而约翰只是那前来报信的人。 在 天国 里 ,即使是 最小的 ,也比宣布天国近了,自己却在天国之外的那个 最大的还大 。请参五 19 ,以理解 最小的 ,同时还请看十八 1 ~ 4 和二十 25 ~ 28 的教训,那里告诫人们,不可按世人的标准来评估神国中的地位。
所以,约翰的职位就是先驱者,他是站在天国之外的人。他是旧制度的最后一个人,第 14 节说他就是以利亚,这就更清楚了。他的“时候”( 12 节)就是神的国开始变为实际的时候,可是他本人的位置还属于旧约( 13 节)。他没有得到参与耶稣传道活动的特殊权利(因为耶稣的传道活动更有它新的前景和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站在天国之外的人”,这样说当然不是断言他的灵魂未得拯救(正如不这样断言旧约任何一位圣者一样),而只是确定他在神的计划发展中所占的位置。
现在,随着耶稣传道活动的开始,约翰宣布的天国已经成了实际,旧制度已开始被取代,这在第 11 节里提到,到第 12 节便说得十分明确了。
12. 约翰的来到使形势骤然改变,新形势在这里是用 努力 ( violence )一词来表示的。 Men of violence 的用法不常见(和合: 努力的人 ;现中:强暴的人),总含有贬抑之意, RSV 的边注又想赋予这个同源动词以褒扬之意,所以译文就很靠不住了(路十六 16 有同样的说法,用的也是同一个动词,不过主语是“人”而不是“天国”,和合: 努力要进去 ,现中:想挤进去)。本节这个动词恐怕应看作是消极的,是指耶稣所谴责、施加于天国的暴力( 强迫 harpazo{ 通常意为“抢夺”、“劫掠” 153 )。这种暴力从约翰讲道的时候便开始了,因为那是宣告天国近了的时候,尽管约翰自己并不属于 其中 。故此,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暴力,而专指对“天国”所施的强暴。对这一暴力有多种解释,其中两个似乎比别的更有说服力: (a) 巴奈特( P. W. Barnett )坚持他的观点 154 ,他认为耶稣指的是祂(和约翰)的追随者中的那部分政治活跃份子,他们总想把祂的使命变成解放民族的运动,这运动在耶稣喂饱了五千人之后曾一度达到高潮(请特别参看约翰福音六 14 ~ 15 , 那里用了同一动词 harpazo{ “强逼”)。但是,不清楚的是,为什么在这里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呢?除非是因为约翰的追随者朝某一政治方向推进得太快了,使得耶稣在肯定约翰所传信息的同时不得不如此说,以示与约翰这些“强暴的”追随者划清界限(这只能是猜测)。 (b) 更多的人理解耶稣指的是“天国”所遭的暴力攻击:天国的报信使者不是都下在监里了吗?耶稣本人遭官方反对的不祥预兆不也越来越明朗化了吗!从约翰在监里所提的问题及其上下文来看,这后一种看法似乎更中肯一些。
既然约翰是旧制度的最后一人,他的命运便体现了两种制度的冲突,这些冲突已开始影响新制度。神的国度已如旭日在东方升起,以其无穷的活力显现在人间,刺激着一些人对它猛烈的反对。
13. 约翰是旧约最后一个先知的身分,在这里再次得到了肯定。 到 约翰 为止 ,这几个字的意思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约翰,不过看了下一节就清楚了:他是在先知的行列里面,而(如第 11 节所示)不属于在他之后的天国里,他属于旧约那说预言的时代。在这节里虽然把先知提在律法的前面(很不寻常),但不妨碍我们把整部旧约圣经看作是预示天国的。请参看前面五 17 的注释 。
14. 马可决定不言明谁是再来的以利亚(可九 11 ~ 13 ),路加虽表明他是约翰,但只是在对约翰父亲个人的启示中说的(路一 17 ),约翰福音在介绍这位施洗者时,又说他本人一再否认(约一 21 );只有马太,在本节和十七 12 ~ 13 公开宣布约翰就是以利亚,并且遭遇和以利亚同样的命运。以利亚要来为神预备道路,是玛拉基书四 5 ~ 6 (希伯来文版本三 23 ~ 24 )提出来的希望,到耶稣的时候已成了人们普遍的期望(见 TDNT , pp.931 ~ 934 )。再来的以利亚在玛拉基书三 1 里被称为“使者”(见 10 节注释)。如果约翰能发挥报信使者的作用,他无疑就是“比先知大的人”。可是,虽然他外表很像以利亚(见三 4 注释 \cs16 ),他的传道活动总让人觉得不完全与大众的期望一致,他的作用只有那些 肯领受的人 才能辨识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和在他以后来的那位是一样的。
15. 这已成了耶稣的一种固定用法,总是用在祂说了特别要人注意的话之后(见十三 9 、 43 ;可四 23 ;路十四 35 )。祂是号召大家对祂的话不要作肤浅的理解,而要探讨这些话的内在含义。
(c) 对约翰和耶稣的反应(十一 16 ~ 19 )
16 ~ 17. 对神的声音不予回应是 这世代 (见十二 39 注释 )的特点,也将是这世代跌倒的原因(请特别看二十三 29 ~ 36 )。第 19 节指责的是那些宗教领袖,而不是群众,因为是他们总在和耶稣作对。耶稣又描绘了一幅 孩童们 玩婚丧游戏的图画,其中耶稣和约翰是 吹笛子 和 举哀 的人,可是那些宗教领袖们(绝不是第 7 节里所说的众人)却麻木不仁,全然不为所动,无论是舞曲还是哀乐都引不起他们一点反应。
18 ~ 19. 约翰也好,耶稣也好,虽然表现不同,但却是脱凡超俗、特立独行的。所以,他们把约翰顽强的禁欲行为和宣讲审判的事说成是魔鬼附体,又对耶稣之与不被人尊敬的人在一起,自由交谈、吃喝产生极大的反感(见九 9 ~ 13 )。神的声音,无论以忧郁的形式,还是以欢乐的形式发出;无论是讲审判,还是讲宽恕,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常规,他们便一律拒绝聆听。总之,没有中他们意的。
最后一句话才叫那些宗教领袖不得不低下头来。 智慧 是神的智慧,可以说就是神的代名词。“神是自己话语的解说者”,约翰的呼召和耶稣的呼召不同,但在神至高无上的智慧里面都占有着一定的位置。神的智慧要由真正的 行为 来 证明 155 ,这样的行为必定引起不响应神的声音的人的反感(参 6 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去尝。
151 米 登( C. L. Mitton )在 ExpT 82 ( 1970/71 ) , pp.170 ~ 172 ,对第 6 节有精辟的解释,以耶稣传道工作的特点为基础来进行分析。
152 “使者”的英译在出埃及记二十三 20 是 'angel' ,在玛拉基书三 1 是 'messenger' ,在希伯来语里本为一个词;在犹太人的圣经字典里显然这两处的句子是放在一起解释的:见 Stendahl,
pp.49 ~ 50.
153 G . E. Ladd,
pp.159 ~ 164 ,有不同的看法。
154 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36 ( 1977 ) , pp.65 ~ 70.
155 RSV 边注中用的智慧 之子 可见于早一些的版本中,不过一般认为这样说是为了与路加福音七 35 取得一致。那是指响应神的智慧并以此证明他们是神的孩子的那些人,他们与“这世代”的人绝不相同。
ii. 拒绝接受耶稣呼召的诸城(十一 20 ~ 24 )
20. “这世代”不响应耶稣的呼召( 16 ~ 19 节),许多 城巿 (实际上是加利利海边的各小镇)对耶稣所行的 异能 也没有反应。就算不传讲信息,仅这一件件的异能本身就显示神在作工(正如耶稣向约翰暗示的, 4 ~ 6 节),因此就足够促使他们 悔改 ,即改掉他们对神的背逆了。 就在那时候 ,在马太福音里常常不表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而也没有逻辑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路加福音里,同样的话出现在十 12 ~ 15 ,但语言环境不同)。第十一、十二章集中讲拒绝耶稣传道工作这一主题,下面就是一个例子。迦百农在马太的述中是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主要地点(见四 13 的注释 ),所以,行了 许多 异能,说明那里的人悔改的机会比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对于全城悔改这点,要看约拿书第三章。虽然许多个人响应了召唤,但总的态度没有改变。
21 ~ 22. 哥拉汛 和 伯赛大 并非重镇。马太福音没有耶稣在那两地行神迹的记载(不过,马可福音八 22 以下;路加福音九 10 以下对伯赛大均有记载),说明马太对耶稣的传道活动挑选得多么精细;参看四 23 和九 35 ,通过那些总括的话语便知道,耶稣活动的地点远比所记载下来的要广得多。 推罗 和 西顿 是旧约先知攻击的两个城,因为他们抗拒神及神的旨意(赛二十三;结二十六~二十八章;摩一 9 ~ 10 等等),是异教世界狂妄自大的代表。可是,作为加利利的城镇,亲耳听见耶稣的呼召,亲眼看见祂所行的异能神迹,却拒绝响应,拒绝承认,这难道不比推罗、西顿的异教信仰还要坏许多倍吗!参看十 15 的注释 ,那里在类似的情况下也提到了 审判的日子 。
23 ~ 24. 谴责 迦百农 的话正是以赛亚预言巴比伦王的话(赛十四 13 ~ 15 );迦百农的傲慢自大,就像以色列过去的敌人一样,必导致它的灭亡。拿巴比伦国来和小小的迦百农相比,对犹太人的自尊心或许触动不大,所以耶稣举出所多玛城来,把它放在自己家乡人民的水平之上来进行比较说明。狂妄傲慢和道德败坏必受惩罚,但还不如抗拒神的直接呼召所要受的惩罚严重。“唯有拒绝宽恕是不可宽恕的” 156 。
iii. 对耶稣呼召的真实响应(十一 25 ~ 30 )
本章前面讲的都是拒绝、否定和曲解,这几节要告诉大家,谁真正重视耶稣的使命,耶稣又答应给他们什么。
25 ~ 26. 那时 ,和第 20 节里的一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耶稣表明自己的态度了,宗教领袖们是 聪明通达人 ,他们若是不辜负自己的声誉名望,负起应尽的责任,本应最先理解 这些事 ,即耶稣使命的重要意义,可是他们拒绝接受耶稣。倒是那些 婴孩 ,那些谦卑的、没有学问的普通人却理解了(参二十一 15 ~ 16 )。耶稣在别处也用孩童来譬喻世人眼中不重要的人,而在这段话里,婴孩还代表没有陋规败俗和先入之见的人,所以他们心灵敞开,接受照亮他们的新光。是这样的人,而不是那些研究神学的学者,成了耶稣的门徒。不过,这并不是什么自然法则的产物,这是 父的美意 。父既隐藏,又显现,耶稣所作的正式感恩祷告,正是感谢神显示祂的旨意(不只是不让聪明人理解祂的旨意),耶稣在祷告中表示自己依从神的旨意,并为之而欣喜快乐。耶稣称神为 父 ,对这点请看前面六 9 的注释 。本节的话似乎把世上的标准颠倒了,这种说法与以赛亚书二十九 14 的话一致,那里说“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哥林多前书一 18 以下又再一次提到这话。灵性的领悟靠人的身分地位或使用的器材设备是得不来的,要靠神的赐予。神将这份礼物赐给祂所喜悦的人(请看三 17 ,那里表示“喜悦”的希腊语动词和这里表示“美意”的词为同根)。这全取决于 天地的主 的至高无上的目的,祂的选择往往落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身上。
27. 本节比对观福音书中的任何一处,都更明确地说出了耶稣与父的关系。所以,这节的话常常被当作“约翰之言”,以示并非耶稣本人所说。希尔驳得好,他说:“难道对观福音书中的任何说法,只要在约翰福音里也有,就成了不是耶稣说的话了吗?这是评鉴学的金科玉律吗?……如此看来,要是没有对观福音传统说的这种分家观点,约翰神学从哪里来的还得成了一个永世不解之谜呢!”( Hill, p.205 )。进一步而言,二十四 36 也简单地称耶稣为 子 ,耶稣是神子的思想毫无疑问是马太福音的中心(二 15 ,三 17 ,四 3 ,六,八 29 ,十四 33 ,十六 16 ~ 17 ,十七 5 ,二十一 37 等等),称神为“阿爸”,父啊,是耶稣独具的特征,这一切都证明,这种父子的关系在耶稣本人的意识中也占据着中心的位置 157 。
第 25 节中称神为“父”所表示的关系,在本节里清楚地得到阐明。父子之间没有互相隐瞒的事(二十四 36 所说的显然是个例外)。 一切所有的 ,在这里指祂们共同知道的事情( 25 ~ 26 节);在二十八 18 对权柄也有同样的说法。 交付 这个动词在希腊原版中用的是过去时态,表示已经交付了,是说子在来到人世之前与父便有了永恒的关系,不过在这里没有明确说出。此外,本节谈的便是父与子彼此 知道 。“知道”一词在旧约里远远不只表示了解或认识,它表示一种感情上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父与子专有的思想上的交流是其根本。任何第三者,如想知道什么父与子所共知的,那必须经过启示。这绝不是什么天生的权利,而是由神来选择决定的。第 25 ~ 26 节说明神在启示方面有至高无上的主动权,特别指的是我们对神的了解和认识。对神了解、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地来的(请看林前二 6 ~ 16 好更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它完全取决于神的决定,或更确切地说, 神子 的决定。于是,耶稣明确地向大家宣布,祂本人和祂的意志是世人接近神的唯一通路,别无其他 158 。
28. 本章的最后三节有多处反映了耶书.本西拉( Jesus Ben
Sira )在他智慧书的附录中( Ecclus. 51:23 ~ 27 ;参看 Ecclus. 6:24 ~ 31 )对世人发出的邀请,他邀请世人到他那里,向他学习,负起智慧之轭,这样他们可以得到安息。耶稣和祂的听众无疑已知道本西拉的书并给予它很高的评价,但是耶稣的邀请却较本西拉的邀请有更大的权力:耶稣要人们负祂的轭,祂亲自使他们得安息,而本西拉还得靠“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安息。
耶稣向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 发出祂的邀请。 重担 这个不常用的词,使我们想起二十三 4 文士和法利赛人受到谴责,因为他们根据教规的死板规定,把重担叫别人来担。文士宗教的本意是要荣耀神,但其效果却是规定普通的犹太人去做沉重的劳动。与之相反,耶稣让大家享 安息 ,这并不等于卸去一切责任义务;五 20 显示耶稣的要求更高。可是正因为祂是耶稣( 29 节),只要顺服祂的要求,就能得到安息(译作“安慰”也好)。五 3 ~ 10 的论福,有末世应许的一面(参,来四 1 ~ 10 的“安息”),但如果把这里的话完全理解为末世意义的,那就是剥夺了它的现实价值,使那些肩负律法主义重担的人得不到解脱。即使当时当地,作耶稣的门徒,顺从耶稣一切严格的要求,与所有凡人的宗教相比,也是 安息 。
29 ~ 30. 旧约里, 轭 有时象征压抑(赛九 4 ,五十八 6 ;耶二十七~二十八),但也用于褒扬之意,指服事神的意思(耶二 20 ;哀三 27 )。后来,在犹太人的文献里,常用负轭来表示对律法的顺服──“律法的轭”是每个犹太人应负且引以自豪的 159 。这样的轭本不应沉重,因为轭(特别是人挑的扁担架)本来就是为了省力的。可是律法,由于“法利赛人教条主义任意规定的各种要求,和不断加多的判例法所造成的不确切”( AB , p.146 ),已成了重担,需要一个新轭来减轻它重压的份量 160 。耶稣的轭是 容易的 ( chre{stos 的一般意义是“好的”、“善的”),不是因为耶稣的要求不高,而是因为负祂的轭表示作了心里柔和谦卑的耶稣的门徒( 学我的样式 ,参,林后十 1 以了解耶稣这些公认的品质)。以赛亚书四十二 2 ~ 3 ,五十三 1 ~ 2 ,特别是撒迦利亚书九 9 均对神的仆人有清晰的描述,这里的描写便是那些话的重复,马太在二十一 4 ~ 5 里还要再重复;耶稣的这些品质也正是祂要求祂的门徒所具有,并且帮助他们建立的(五 3 以下)。耶稣这吸引人的一面与我们在七 13 ~ 27 ,十 34 ~ 39 章节中所见的严厉一面是不可或缺,互相平衡的。宽严两面,强调任何一面而忽略其另一面都不能认识真正的耶稣。 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是耶利米书六 16 的重复,这是神要给那些跟随祂而行的人的,耶稣现在以自己的名发出了这份邀请。
156 见 Jeremias, NTT , p.150.
157 对耶稣这句话的可靠性, A. M.
Hunter 作了更为全面的辩护。请看他的文章,载于 NTS 8 ( 1961/62 ) , pp.244 ~ 245;
Jeremias, NTT , pp.56 ~ 59; Dunn, pp.27 ~ 34.
158 耶利米亚的观点( NTT , pp.59 ~ 61 )认为,对“父”和“子”前面的定冠词 the 应理解为全称意义的,这样就可以将这句话看成是对一切人间父子关系的总论──所谓知子莫若父和知父莫若子。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不难接受,但在实践中却不一定就是如此。无论如何,在这个具体的上下文里,只能指耶稣和天父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基督论角度的含义来看,也是一样,只不过比喻性更强一些罢了。
159 例见 Mishnah Aboth 3:5, Berakoth 2:2 ;欲详请看 M. Maher 的文章,载于 NTS 22 ( 1975/6 ) , pp.97 ~ 103.
160 请看 NIDNTT , Ⅲ , pp.1161 ~ 1164 ,以理解犹太教的“轭”和本节所谈的“轭”。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
11:2
第11到13章,马太先记录了一些耶稣的行传,然后记述耶稣用比喻解明天国的奥秘(13章)。耶稣传道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应,犹太人拒绝接纳这位救主。在这背景上来看13章的比喻,便容易明白得多。
11:5 旧约《以赛亚书》61:1所预告的事已在耶稣身上实现,祂就是众先知所预言要来的弥赛亚,是以色列民信心所系的救主。比较《以赛亚书》35:5-6。
约翰身系囹圄,听见犹太人拒绝了耶稣,信心动摇(11:2-3)。耶稣给这位忠心的仆人安慰和鼓励。
11:11
一个人在天国的地位要看他参与的程度。耶稣指出,从人类的历史这方面来说,施洗约翰的地位无人能比,因为他是天国的先锋,宣告了天国的将临。可是门徒,因为跟随了耶稣,不象约翰只站在天国的门口,而是身临天国之境,他们当中最小的也大过约翰。
11:12
天国的代表施洗约翰和耶稣,正受到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攻击。一个人进天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只有勇敢坚毅的人才能进去。自从约翰开始布道以来,反应极其强烈。反对者攻击;接受的人不顾一切逼迫,要做主的门徒(比较路16:16)。11:19
参《路加》7:35注。犹太人象劣性不改的顽童。约翰严厉警告,他们固然不听;耶稣温柔地教训,他们也是不从。不问犹太人采何态度,神的智慧为人所定的计划照旧进行,用事实来证明这个计划是对的。有属灵智慧的人可从耶稣的一言一行上看出。
11:20-24
加利利北部的这些城市,是考验人听了基督的福音后肯不肯悔改接纳祂的地方。天国快来的信息已由施洗约翰、耶稣和十二使徒宣告了,但这些城没有悔改之意。主耶稣因此责备他们。
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是加利利海北岸的三个城市。推罗与西顿则是古代腓尼基的名城。在旧约中,二城因深陷罪恶曾受咒诅(摩1:9-10;珥3:4;结26-28章;赛23章;亚9:2-4)。所多玛位于死海傍,也是古代出名的罪恶之城,曾遭毁灭(创18-19章)。耶稣引用《以赛亚书》14:13,15预言巴比伦灭亡的话,指出迦百农必遭更不幸的结局。“你已经升到天上”亦可译为“你会被举到高天上吗?”答复是:不会的,反要降到阴间。
11:25
神的大能作为和天国的奥秘,只让“小孩子”(例如象儿童一般纯真接受主基督的门徒)知道(13:11),却向“聪明人”(例如法利赛人和律法教师等自诩有智慧的人)隐藏。
11:28-30
这是主耶稣向全人类发出的伟大邀请:凡陷在失望、苦痛与恐惧中的人,只要来到祂面前,学效祂的谦卑与温柔,所付代价容易轻省,却可以得到那伟大的福气,也就是人人渴求却极难得到的内心平安。有了这平安,就可以承受世上的各种压力与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