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九章 
  第 9 章 
 
  代上 9 章 > 这一章为什么编排在这里? 
 
  9 章 按年代次序这一章应当放在历代志下的结尾,因为它记载的是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者的名单。作者把这一章放在这里,是表示关怀他们的需要:作为一个民族,他们需要回到曾使他们强大的起点上,那就是顺服神。 
 
  代上 9:1> 对于社会上种种不义之事,我可以怎样表达不满? 
 
  9:1 虽然并非全体犹大人都对神不忠,神却使他们全族被掳。人人皆受别人的罪恶株连;即使我们未沾染当今的恶事,也难免受行恶者的影响。单单说“我没有做这种坏事”并不够,我们必须痛斥社会中的罪恶。 
 
  代上 9:10-11> 事奉岗位本没有大小之分,我有这样分类吗? 
 
  9:10-11 提到做神的工作,我们常会以为讲道、教导、歌唱等,显眼的领导工作才算数,但是这里特别提到亚萨利雅被拣选管理神的殿这件事。不管你在教会担负什么任务,在神眼中都是重要的。只要你尽了心,祂就喜欢你的事奉,也欣赏你事奉的态度。 
 
  代上 9:17-18> 我带着什么眼光、态度去看别人的事奉? 
 
  9:17-18 守门的人看守圣殿的四个主要入口,每天早晨开门让人进去敬拜神。除此以外,他们每天还要做其他的杂务,使圣殿有条不紊──洁净、预备奉献的祭物、数点圣殿用的器皿与材料等( 9:22-32 )。守门的人必须诚实可靠。今天在教会中,也有管理献金,管理维修的人员,我们也应当尊敬他们的忠心与事奉。 
 
  代上 9:22-32> 我对神的敬拜,是否一个荣耀君王当得的敬拜? 
 
  9:22-32 祭司和利未人为敬拜的事费尽心血,既主理复杂的事务(利 1-9 所记的各种献祭),也要照管许多器物。凡与敬拜有关的器物,他们皆小心保养,好让他们和全体人民能专注于神,全心全意地去敬拜。现代人紧张忙碌,很容易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跑进教堂作每个礼拜一次的敬拜。敬拜时我们也许仍想着这个星期的难题,祷告的内容也是即兴的,对所唱诗歌的歌词也来不及细想。但是神要我们的敬拜“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 14:40 ),这好像邀约贵宾,或与朋友倾谈要事一样,我们应当事前小心翼翼地准备好,再恭敬地到神的面前。 
 
  代上 9:33-34> 敬拜神在我生活中有什么位置?我知道敬拜神的重要,只是我的生活……  
 
  9:33-34 许多以色列人把敬拜神视为首务,以在耶和华殿中事奉为圣职。敬拜就是感谢颂赞神的美德、称颂祂配受赞美,这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而不仅仅是每周短短几十分钟的事情。我们若在各种境遇中与神同在,受祂引领,保持事奉祂的态度,自然就可以整天不停地敬拜祂。你要以敬拜神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要把它当作忙碌生活中的一个程序。──《灵修版圣经注释》 
    
    
          
    
      历代志上   历代志上 第九章 注释 
 
  9:1 上述家谱的总结 
 
  9:2-44 回国後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 
 
  作者在列举以色列族谱的末段,记录了被掳归回後犹太人领袖的名字 
 
  ,组织与一章的内容呼应。整段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以色列人後裔的 
 
  家谱、祭司利未人的职务及他们分布居住的地方。 
 
  2-3 介绍返回故土的犹太人之首领 
 
  他们可分为四类:平民、祭司、利未人和尼提宁。 
 
  2     「以色列人」:包括以前南北二国的人, 
 
    即3节中所说的「犹大人、便雅悯人」(代表南国)和 
 
  「以法莲人、玛拿西人」(代表北国)。 
 
  「尼提宁」:是圣殿的苦役(参拉8:20)。 
 
  4-6 属犹大支派的领袖 
 
  5     「示罗」:应作「示拉」(参民26:20)。 
 
  6     
 
    「六百九十人」:尼11:6记载法勒斯的子孙只有四百六十八人, 
 
    比这里的为少,可见「六百九十人」是全支派法勒斯、示拉、谢 
 
  拉三家族的总人数(参9)。 
 
  7-9 属便雅悯支派的领袖 
 
  10-13 祭司 
 
  11    
 
    「管理神殿」的人是圣殿的负责人,不过这里列举的都是大祭 
 
  司。 
 
  13    
 
    「一千七百六十人」:尼11:12-14所记录的共有一千一百九十 
 
  二人。 
 
  14-16 利未人 
 
  16    
 
    「尼陀法人的村庄」:住在这儿的是负责歌颂的利未人。 
 
  (参尼12:28) 
 
  17-26上  守门的利未人 
 
  18    
 
    「王门」:参结46:1-2。这是以前圣殿门户的名称。 
 
  19    「可拉的曾孙 ...... 
 
    」:作者强调看守圣殿是利未人世袭的传统 
 
    ;由於这职任性质特殊而且是一种荣誉,所以他们的名字通常 
 
  是和利未人分开排列。 
 
  20    
 
    「耶和华也与他同在」:可作「愿耶和华与他们同在!」。 
 
  26下-3 ; 利未人的职务 
 
  他们的职责包括: 
 
  1 看守圣殿的仓房(参 23:32; 26:20); 
 
  2 守卫圣殿和每早晨开门(参 23:30); 
 
  3 保管并清洁圣殿的用具陈设(参 32; 28:13-18; 
 
    拉1:9-11); 
 
  4 管理献祭用的一切器具和材料,并烤制陈设饼,不过制香膏则 
 
  归祭司负责(参出 30:23-33; 利2:5-7; 7:9; 
 
    代上23:29)。 
 
  33-34 利未人的乐师 
 
  35-44 扫罗王的家谱 
 
  本段与 8:29-38差不多完全相同,目的是要引进下一章扫罗被杀的经过。 
 
  思想问题(第 8、9章) 
 
  1 我们若细心考查这些族谱,另参阅有关注释,就发现不同书卷的 
 
  经文记载彼此稍有出入,有些甚至可能犯了错误。 
 
  对此,你如何解释? 
 
  这会影响你对圣经的信心吗? 
 
  参六章补充资料。 
 
  2 按你看,作者为何对便雅悯支派的族谱有特别详细的记载呢? 
 
  参 8:33, 40。 
 
  3 当你读到家谱中人事的变迁时(如 8:6-8, 
 
    12-13等),你有什麽感 
 
  受? 
 
  有否感觉个人在历史中的渺小? 
 
  你懂得从永恒的角度来看、来过短暂的人生吗? 
 
  4 九章对利未人的分类或工作,记载得特别仔细,你以为有什麽原 
 
  因或用意? 
 
  这对神的性情与事奉的本质有何提示? 
 
  5 作守门工作的利未人,似乎享有殊荣(参 9:17-27)。 
 
  相比之下,今天在教会作堂役或看堂工作的是否有完全不同的待 
 
  遇? 
 
  6  9:19强调:一些利未人的祖宗曾担任相同的职务。 
 
  在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子女未必会继承父业,但你若是教会的 
    
    
          
    
      历代志上 注释 
  四.被掳归回的人(九1~34) 
 
  按年代次序这一章应当放在历代志下的结尾,因为它记载的是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者的名单。作者把这一章放在这里,是表示关怀他们的需要:作为一个民族,他们需要回到曾使他们强大的起点上,那就是顺服神。 
 
  第2至9节简单提到一些归回耶路撒冷的犹大和便雅悯的子孙,他们都是族长(9节)。第10至13节提到祭司,第14至34节提到另一些归回的利未人,并描述他们的职务。另一个归回的名单可在尼希米记第十一章找到。 
 
  提到做神的工作,我们常会以为讲道、教导、歌唱等,显眼的领导工作才算数,但是第10和11节特别提到亚萨利雅被拣选管理神的殿这件事。不管你在教会担负什么任务,在神眼中都是重要的。只要你尽了心,他就喜欢你的事奉,也欣赏你事奉的态度。 
 
  五.扫罗的家谱(九35~44) 
 
  本章末尾十节,跟第八章29至40节基本相同,都是记述扫罗的家系,并为历代志上的历史部分作预备(十至二十九章)。扫罗的历史记载在撒母耳记上第九至三十一章。 
    
    
      历代志上   9:1   
 
  以 色 列 人 都: 9 章 专 门 
 
  论 及 了 那 些 从 巴 比 伦 被 掳 归 回 的 神 的 子 民 ( 即 所 有 以 色 列 人 ) , 
 
  强 调 了 他 们 与 被 掳 前 的 以 色 列 民 是 连 续 一 体 的 ( 比 较 尼 9 章 ) 。 本 章 开 始 几 节 解 释 他 们 被 掳 的 原 由, 其 余 部 分 则 
 
  是 关 于 “ 祭 司、 利 未 人、 尼 提 宁 的 首 领 ” 
 
  (2 节 ) 的; 这 一 部 分 人 受 命 于 神, 致 力 于 恢 复 被 掳 期 间 失 
    
    
      历代志上 
  注释 
 
  九 1-34 从利未保存了圣殿 
 
  若四至八章是一个单元,九章 1 节上便恰好结束了这单元。作者在九章 1 节下至 2 节,又再轻描淡写地介绍出下一部分:历代志在列出被掳归回者的名单前,只用一句话交代了被掳的事。名单跟尼赫迈亚记十一章十分相似,而当中多半提到利未人,纵然在 4 个部分(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和殿役; 2 节)的第一部分也包括以法莲、玛拿西、犹大与便雅悯( 3-9 节)。作者从不放弃「全以色列」的理想,他盼望北国复兴,与南国再次联合。祭司出于亚伦家族( 10-13 节),他们在以色列宗教里负责献祭事宜;利未人有别的宗教职务( 14-16 节);而殿役或守门的,则负责一般事务( 17-34 节)。 
 
  若八章 1 节至九章 34 节组成一个单元,这两部分就包括本书所关注的时期──便雅悯部分引进君王时代,利未部分则从被掳谈起,因而再次强调历史的延续性。 
 
  九 35 至二十九 30 戴维 
 
  历代志作者接着用了 20 章的篇幅,讲述戴维的事迹,因此在他的故事编排中,戴维显然有着无比的重要性。然而,因着父子同时的记述,所罗门的故事几乎也占去同样的篇幅(首次在二十二章介绍出来),因此我们应把两位王并列,看他们共同树立的理想君王的榜样。由于本书的两大主题是王权与祭司职分,可以说戴维确立了宝座,而所罗门则建造了圣殿。一个是争战的勇士,一个是和平的使者。即使如此,两个主题──宝座与圣殿──在两人执政期间,都占有显着的地位。 
 
  戴维与所罗门的时代,在此描述为理想的国度,因此,本书对他们的描绘,跟塞缪尔记 / 列王纪有所不同。那里所描绘的,是有人性的软弱,会犯错的君主;而此处则是两位明君的官方画像。作者并非要掩饰王的过错;因为人人都知道他们所犯的罪也晓得他们愚蠢的行径。作者只是选择性地记载,好把在他们贤明伟大背后的原则说明出来。 
 
  九 35 至十二 40 王与子民 
 
  前任君王扫罗──以色列的首任君王──在此背景下失败,把一个王国交给了戴维,他成为了联合王国的焦点人物。虽然他已作古人(对历代志作者、读者和我们而言),但他体现着恒久不变的原则,那是神子民的生命要得着塑造。 
 
  九 35-44 第一位王的家谱 
 
  在此以前,「历代志」只等同于一些家谱、名单。从现在开始,它有了新的元素──故事的叙述,以色列国度的历史──而最后一个家谱,把第一个王介绍出来了;这家谱是引自八章 29 至 38 节的重述。 
    
    
          
    
      
	
	历代志上
	
	历代志上第九章
9:1 
	本节上半节为2至8章所记谱系的总结。“以色列人”应作“全以色列人”,包括谱系中所列的各支派。作者希望复国后有一个团结的民族,用心良苦。
	
	《以色列诸王记》是一本已经散佚了的宫廷记录(比较代下16:11;20:34;25:26;27:7;33:18;35:27;36:8)。看29:29注。
	9:2 
	本章自此节以后,记的是被掳后归国的以色列人,可分四大类:1,属不同支派的平民(3-9节);2,祭司(10-13节);3,利未人(14-34节);4,尼提宁(2节,即在圣殿内工作的仆役,本为外族人,后纳入利未人中。参书9:23;拉2:43;8:20)。
	
	百姓被掳,国破家亡,政制荡然无存。复国之初,当务之急是建立以圣殿的侍奉为中心的一个新社会,团结全民,共同建国。本章详列祭司、利未人及殿中侍奉者的职守,以确立他们在新社会中的地位。
	“先从”指第一批回归的人。
	9:5 
	“示罗的子孙”应指示拉的子孙(比较民26:20)。因为作者记归国的犹大人上溯到犹大的儿子法勒斯、谢拉和示拉(2:3-6;民26:19-20)。但若非误抄,则“示罗”当指示罗城,为以色列民的历史圣地,会幕和约柜一度安放于此(书18:1)。
	9:10 本节至13节记录管理神殿的利未人,录下谱系,证明各人的血统渊源。
	9:16 据《尼希米记》12:28-29记载,“尼陀法人的村庄”住有歌唱的利未人。
	9:17-21 圣殿有四扇大门(24节),“朝东的王门”在东面,为君王进殿的门,由守门的首领看守(结46:1-2)。
	
	非尼哈是士师时代早期的大祭司(民25:11)。米施利米雅的儿子撒迦利雅是大卫时代的利未人(26:2,14)。作者将守门人的职务追溯到撒迦利雅和非尼哈。
	9:22 
	根据26:12-19记载,圣殿一共有24个守门的岗位,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72人,每七日换班一次。此处记被选守门人的总数为212人,这些人住在村庄,每人隔两周值班一周。
	9:35 8:29-38所载扫罗的家谱重记于此,以引入下章就要记述的扫罗之死和王位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