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 - 诗篇(Psalms)第123章
如仆之目、望主人之手、如婢之目、望主母之手、我目亦望我上帝耶和华、待其矜悯兮、 |
诗篇第一百廿三篇
第 123 篇
诗 123 篇 > 今天我努力挣扎,等待,是在向谁呼求援助?
123 篇 诗人举目望天,等待和仰望神的怜悯到来。越等,他越要向神呼求,因为他知道邪恶和骄傲不会给他任何帮助,只有神才是他惟一的帮助。──《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篇第一百廿三篇
大能膀臂(一二三 1 ~ 4 )
这篇诗强调属神的儿女对神的忠贞,凡事切勿轻举妄动,要像忠心的仆人一般,耐心等候神的处理与施恩。这位掌管万有的大主宰是耶和华,祂的荣耀宝座是高高在天上的。诗人提醒我们要向祂举目( 1 ),那就是要留心忍耐的意思。
等候什么?答案就是直等到祂怜悯我们。对这种等候的态度,诗人用旧时代仆人必须专注主人或主母的手势表达出来。那时主人通常不用说话,只用手势作出吩咐,所以仆人就得依从那种指示去做,否则便受责备。不但如此,连给予仆人任何恩惠、好处,也以手势作出表示。因此,仆人便须专心注视主人的手。
第 3 节中的重叠句子,可以说是个锲而不舍的哀求:“已到极处”则说出哀求的原因及其严重性( 3 )。诗人感受到他们被藐视,已经到了根本不能再忍下去的地步。尤其是那些敌挡神的人既顽强、傲慢、又安逸奢华,更对神忠心的仆人侵扰、敌害、藐视。那种态度与行为,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4 )。
但是神的手不同主母的手,我们纵然面对各种难以忍受的环境和敌人,属主的人仍要完全投靠并降服在神的恩手中,专心仰赖神,学习受教的功夫。因为主曾对我们说,祂的恩典是够我们用的,因为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 9 )。
祈祷 神啊,我不敢妄求为我伸冤,我只求怜悯,在受人奚落及轻侮的时候,赐我力量胜过一切。──《新旧约辅读》
诗  ; 篇
诗篇 第一百廿三篇 注释
123:1-4 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
1-2 祈求的基础
诗人仰望神,因神会垂听祷告。
1
「坐在天上的主」:在天上坐着为王的主。
耶稣祷告也「举目望天」(约17:1)。
2
「手」:象徵力量和权柄,可代表拯救、供给、管辖、命令等
行动。这里大概是指选民谦卑地仰赖神的拯救。
3-4 祈求的内容和诗人的苦况
诗人和同胞受欺凌和藐视,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只能求神怜悯。
4
诗篇第一百廿三篇
主啊,求你矜怜(一二三 1-4 )
当这位朝圣者走上圣殿外的梯级时,他一直朝上观望。他的眼睛超越圣殿的大门,看到天上的宝座,他有信心和超凡的想像力,穿过变幻的云层,一直望 向耶和华 。因此,他经验到以赛亚所经历的事,他‘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赛六 1 )。
旧约圣经不是一本秘传的书,只限圣民的小圈子人明白,它透过普通人的生活,启示了真实的事情。这位诗人描述家中的女主人安排她的仆人去田里、花园、农庄的工场、厨房中工作,这些地方都是她的产业。在这些范围工作的人都敬畏她和她的丈夫。所以,在圣殿中,在他将要参加的崇拜里(崇拜的意思是事奉、工作)也是如此。敬拜进行时,人需要有敬畏的态度。家中的主人当然可以找到他仆人的错处,所以仆人会常常留意他们的主人。但是仆人以为会受到责罚,而他的主人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对他和善地、体谅地、和充满饶恕地说话,他会感到这是仆人的最大安慰。
就是在这处, 主啊,求你矜怜 这类的说话适合使用。在第三节,我们听到这句说话,是名副其实地放在音乐的渐强声调的末尾,以高昂的感情说出来, 耶和华啊,求你怜悯 。被 藐视 是人类行为中最差劲的事,因为你所受到的,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仆人或工人所应受的,而是一只在城市的垃圾堆中穿过的狗的待遇。我们留意到,这些朝圣者将他们心中一切辛酸的事,和他们在巴比伦被贬斥的事,都带上耶路撒冷。战俘在释放后多年,在感情上仍有激动和怨恨。这种待遇带来更加恶化和残暴的影响。敬拜的其中一方面,就是上帝将我们从这些影响中释放出来。按 这个道理,我们的朝圣者在他将要参与的崇拜中所盼望和寻求的,也就是耶路 撒冷 Jeru- shalom 的上帝应许给他的,他现在希望得到过于其他一切的──就是心灵的 和平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诗 篇
第一百二十三篇期待怜悯的眼睛
这上行之诗里面有两个钥词,就是“眼睛、目”和“怜悯”。第一个钥词出现了四次,第二个出现了三次。这首诗的背景是被掳之地——这受欺压的以色列民最熟悉不过的环境。他们发现自己身在埃及、在巴比伦、在纳粹德国、在华沙犹太人区,更近期的是在西伯利亚劳改营。虽然经文没有提及,但这里所在的国家大概是巴比伦。
一二三 1 被掳的人向天举目,努力想看见神的一点怜悯。他们恳求耶和华结束他们长久、黑暗、受迫害的夜晚。
一二三 2 他们把自己比作眼睛望着主人的手的仆人,和看着主母的手的使女。看着主人的手,一般的解释是随时准备去想出和遵从主人的旨意。但那不是这里的情景。这里是指犹太人留意和期待耶和华向他们施怜悯。他们心中所想望的怜悯,特别是尽快结束他们流放的生涯,能返回那常渴望的故乡。他们期待祂的手施救恩,叫他们脱离欺压他们的人。
一二三 3,4 这群饱受藐视的民,两次祈求怜悯的迫切恳求,已上升到神的宝座。他们日复一日地受着外邦君王的讥诮和恨恶。他们忍受那些安逸人尖刻、卑鄙的议论已经太久了(亚一 1
5 )。他们在骄傲之巴比伦掳掠者的手下受苦太久了(耶五○ 31,32 )。现在他们感到厌腻难熬。够了,够了!他们感到终止这情况的时候已经到了。因此,他们在这反犹太主义和充满歧视的世界里,向着作他们惟一避难所和惟一保障的那一位——向这位受欺压和受践踏者的朋友——倾出这迫切至近乎强迫的祷告。
诗 篇 123:1
我 向 你 举 目: 这
首 诗 篇 描 述 了 那 些 谦 卑 的 信 徒 如 何 迫 切 不 断 地 盼 神 来 救 他 们 脱 离 所 受 的 讥 诮 和 藐 视。 它 表 达 了
许 多 恒 常 仰 望 等 候 基 督 再 来 的 信 徒 的 心 声, 就 是 求 主 来 救 他 的 百 姓 脱 离 这 不 虔 不 义 和 抵 挡 神 的
诗篇 注释
第一二三至一二五篇 第二组三部曲:当用尽所有办法 时
人的蔑视(一二三篇)与敌意(一二四篇)反映了神的子民完全依靠神;信靠神的,要像锡安山那样坚固(一二五篇)。一二○篇的主题是恳求神对付敌人:一二三篇则求神照料软弱的;一二一篇论到环境上的危险:一二四篇则描写来自人的暴力;在一二二篇中,锡安象征平安:在一二五篇,锡安象征力量。
第一二三篇 天上的主
地上的教会被「藐视」( 3 节),被「讥诮」,又被「骄傲人」和「安逸人」( 4 节)围绕。当我们熬不下去时,我们可以怎样呢( 3 节)?眼睛象征渴望、需要并期盼;仰望神便说出祂坐在高天,有无限的供应并有主宰世界的权柄。「仆人」仰望地上的主人不确实的供应。我们却仰望「耶和华」,祂启示自己的名字。并且,当我们在埃及为奴时,祂为我们行了奇事。但三重的「怜悯」(对没有功劳的人所发的恩典, 2-3 节)是不会失误的。只是我们要坚决仰望祂,告诉祂我们的需要,等候祂在所定的时间中为我们成就(「直到」, 2 节)。
诗篇第一百廿三篇
第一二三篇 渴望的眼
这些朝圣者之歌就像诗篇本身一样,存留了各式各样的情绪,反映出锡安多变的历史;这个历史已透过教会继续下去。此篇发自内心的呼喊,仍然可表达本世纪受逼迫之人的心声,也让我们知道用什么话与他们一同祈祷。
1. 倘若一二一篇的那位行人需要学习望向比山更高之处,这位备受围困的受苦之人,则也已在这方面得胜。他的话语飞升,超越四周的环境,从更大的范畴来看困难。神 在天上坐于宝座 (和合: 坐在天上 )“随自己的意旨行事”(一一五 3 ),他信实的爱与智慧,过于我们所能计算(三十六 5 :赛五十五 9 )。主祷文的开头也是如此向上看;本诗可以修正因太熟悉这祷文,而对其意义轻率欠思的弊病。
2. 第 1 节的焦点定在无穷远之处,而本节则全神贯注于近处的某一个点,仆人的眼目已经十分精练,对最微小的手势都会有反应。这个比喻无需多加强解,因这些仆人所仰望的,是神的释放,而非工作的命令;然而他们仍是仆人,必须忠心、顺服。他们不肯背弃祂,解脱等候祂的压力;也不肯加入“骄傲人”的阵营,藉贿赂来除去他们的“藐视”( 4 节)。有一首诗歌,将这篇与主耶稣对仆人的教训相连,要仆人儆醒等候祂回来,其精神与本篇十分吻合。
“留意祂手的第一个动作,
全然预备,配合行动。” 561
3 、 4. 此处唯独举出 藐视 ;颇发人深省。其他事情或会带来皮肉之伤,但这却使人心底冰冷。它能进入灵魂的深处,比任何拒绝更甚;登山宝训中指出,它比忿怒更具杀伤力(太五 22 )。即使是语出偶然,或不经意,业已十分伤人;而若是当受的,又是不可更改的,则成为地狱般的痛苦(但十二 2 );参诗十四 4 ~ 6 的注释 所提及鲁益师的话 562 。
然而对基督徒而言,这是我们必有的遭遇,可是其中的毒刺已被拔除,以致可以成为一种荣誉(徒五 41 )。基督曾亲自承受,以致使它产生救赎的功用。
本篇有好些重复的话,加强了迫切感;其中之一是“ 已到极处 ”。本篇结尾很突兀,并未得到答案,但是另一位受苦者在类似状况下,则定意接受这个字( RSV 译为“满”),并回答道(哀三 30 、 31 、 33 ):
“他当由人打他的腮颊,
要 满 受凌辱;
因为主必不
永远丢弃人……
因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
使人忧愁。”
561 P. Doddridge, 'Ye servants of the
Lord'.
562 见 105 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 篇
诗篇一二三篇
123篇 这是一首求告诗,求神怜悯谦卑仰望祂的子民,阻挡骄傲不敬神之人的藐视。参看120篇题解。
123:2 用仆婢与主人的关系,比喻忠心于神的男女怎样谦卑倚靠神。
123:4 “安逸人”、“骄傲人”都是指靠自己的聪明和人的力量,不把神放在眼里的人。他们看不起受苦、贫乏却倚靠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