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站生活小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服务 > 圣经查询 > 何西阿书

旧约 - 何西阿书(Hosea)第10章

以色列是茂盛的葡萄树, 结果繁多。 果子越多, 就越增添祭坛; 土地越肥美, 就越建造美丽的柱像。
他们心怀二意, 现今要定为有罪。 耶和华必拆毁他们的祭坛, 粉碎他们的柱像。
现在他们要说: "我们没有王; 因为我们不敬畏耶和华, 王又能为我们做什么呢?"
他们讲空话, 以假誓立约; 因此,惩罚如苦菜滋生 在田间的犁沟中。
撒玛利亚的居民必因伯.亚文的牛犊惊恐; 它的百姓为它悲哀, 它的祭司为它战兢, 因为荣耀已经离开它。
人必将牛犊带到亚述, 当作礼物献给大王。 以法莲必蒙羞, 以色列必因自己的计谋惭愧。
撒玛利亚的王要灭亡, 如水面上的泡沫一般。
亚文的丘坛, 以色列犯罪的地方必毁坏, 荆棘和蒺藜必长在他们的祭坛上。 他们要向大山说:遮盖我们! 向小山说:倒在我们身上!
以色列啊, 你从基比亚的日子以来就时常犯罪, 他们仍停留在那里。 攻击罪孽之辈的战事岂不会临到基比亚吗?
我必随己意惩罚他们, 他们为双重的罪所缠; 万民必聚集攻击他们。
以法莲是驯良的母牛犊,喜爱踹谷, 我要将轭套在它肥美的颈项上, 我要使以法莲被套住; 犹大必耕田, 雅各必耙地。
你们要为自己栽种公义, 收割慈爱。 你们要开垦荒地, 现今正是寻求耶和华的时候; 等他临到,公义必如雨降给你们。
你们耕种奸恶, 收割罪孽, 吃的是谎言的果实。 因你倚靠自己的行为, 仰赖你众多的勇士,
所以在你百姓中必掀起闹哄, 你一切的堡垒必被拆毁, 就如沙勒幔在争战的日子拆毁伯.亚比勒, 将城中的母子一同摔死。
伯特利 啊,因你们的大恶, 你们必遭遇如此。 黎明来临,以色列的王必全然灭绝。
何西阿书第十章   第 10 章 

  何 10:1> 国家繁荣安定的时候,以色列人背弃神;是否就是越有金钱,心就越冷?想想自己…… 

  10:1 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以色列在军事和经济上强盛起来。然而,国家越繁荣,拜偶像之风就越盛行,就好像神赐得越多,我们花费得越大一样。我们要更大的房屋、更好的汽车和衣着,但这世上的荣华富贵是一条通向灭亡之路。当你生活富裕时,想想你的金钱用在何处,是用在了神的事工上,还是全用在了自己身上? 

  何 10:4> 守约持信并非一件易事,我神是这样的……我却…… 

  10:4 耶和华因以色列人发假誓而愤怒。人们不守诺言产生了很多纠纷和诉讼。尽管人背信弃义,但神却始终信守承诺。你的承诺对人或神是否都是真实可靠的?如果不是,就要求神的宽恕和帮助,使你回到正道上来。除非确定自己能信守誓言,否则不要轻易起誓。 

  何 10:5> 伯亚文,一个不太熟悉的名词,却代表了我们所熟知的事…… 

  10:5 伯亚文是“邪恶之所”的意思,即是指进行偶像崇拜的伯特利(“神之所”)。如果以色列的偶像是真神,它们应该可以保护百姓,但人们竟要担心这些假神的安危,这是何等的讽刺!(有关牛犊偶像的详情,请参 3:4-5 ;和 8:5 注释。) 

  10:9-10 在士师记中,基比亚代表残忍和淫荡。它是扫罗的家乡(参撒上 10:26 ; 11:4 ),在扫罗的日子里,则代表反叛(有关“基比亚的日子”,请参 9:9 注释;士 19-20 章)。 

  何 10:12> 我愿意开放心中荒地,栽种公义,这是我在什么时候说过的?到今天,我的土壤…… 

  10:12 何西阿多次用田地庄稼作比喻,这次他用了一块松好的耕地。这块地松软无石,经过细心料理,已预备好随时有种子撒在其上。你是否已准备好让神在你身上工作?认罪并接受神的宽恕和指引,可翻松我们心灵深处的那片仍未开垦的硬地。 

  何 10:13> 谎话动听,多人“信赖”!但我想不信,又好像很难分辨? 

  10:13 以色列人相信军事力量可保障安全的谎言。今天的信徒也可能被谎言欺骗。那些想引人入歧途的人往往会把谎言夸大、简单化和重复使用,以增加其“真实”性。为了避免落入圈套,信徒可以自问:( 1 )我是否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信别人的话?( 2 )我是否忽视了某些重要事实?( 3 )这些话是否有违圣经真理?( 4 )圣经中有没有相关经文可帮助我决定相信与否? 

  何 10:14> 以色列人的命运,就是如此? 

  10:14 有人说沙勒幔是亚述王撒缦以色,也有人说沙勒幔是撒缦努──一个在提革拉毗列色碑文中提到的摩押王。公元前 740 年沙勒幔侵犯基列,摧毁伯亚比勒城并杀戮多人,包括妇女及儿童。这类暴行在古代争战中并不罕见。何西阿预言以色列亦将遭此厄运。 

  何 10:15> 领袖腐败悖逆,下场必是灭亡,你看…… 

  10:15 由于以色列将信心放在军力而非神身上,它终将被军力摧毁,带头拜偶像的以色列王必将首先遭灾。神的审判不一定是立即出现的,但势必来临。──《灵修版圣经注释》